女儿葛的如梦往昔-凯发会员官网
阅读提示:还有“美人葛”、“春葛”、“凤葛”等种类,仅仅这些诗意的名目就惹人向往。
炎炎盛暑时节,大家很自然地会生出兴致探讨传统的夏季专用面料,于是,便一再见到有志之士尝试振兴“夏布”的消息。夏布是以苎麻织成,属于麻织物,因为轻凉透汗,在往昔曾经普遍用于制作夏天的服装,是一种平民化的衣料。实际上,不该忘记的是,中国历史上还长期存在着一种重要的高档夏季服装面料——葛纱。
葛纱的经纬线取自葛藤的茎皮纤维,这种纺织品如今很少有人提起,不知是否已经彻底失传。葛织物与麻织物的共同特点在于,都是将植物茎皮内层的纤维剥成细丝,捻为长线,然后加以纺织。这两类织物在中国历史悠久,《诗经》中都有咏及。尤其是《周南》的《葛覃》、《鄘风》的《君子偕老》显示,春秋时代,葛织技术相当成熟,成品有粗葛布、细葛布、细葛纱之分,细葛织物用于制作贵族华服,属于高档衣料。
相对于丝绸、棉布,葛织物与麻织物经纬稀疏,保暖性差,但是质地轻软,透气性好,所以自古便被当作裁制夏季服装的优选。唐人鲍溶《采葛行》诗中咏云“织成一尺无一两,供进天子五月衣”,杜甫《端午日赐衣》也提到“细葛含风软”,由之可知,在唐代,高档葛纱不仅是皇帝的御用避暑衣料,按照当时的官员福利制度,端午这一天要恩赐百官夏季服装,其中也会有葛纱制的衣袍。
诗经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尚未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山野间随处有野生葛藤可以采割,因此长江以北便盛产葛织物。但是,到了唐代,葛纱便成为南方的特产了。据清初人屈大均《广东新语》的记录,元明时代,广东的葛纱生产极为发达,女性多以织葛为生。此时葛藤的种植已经人工化,每个村种植的品种都不一样,各地的工艺也各有特点,因此葛纱花色繁多,互有胜长,价格也根据质量而高下不等。
《广东新语》介绍,广东葛纱当中,最著名的一种叫“女葛”,是当地女子着意细作的精品,一位女性往往一年只能织出一匹,然后用它给自己的丈夫做成衣服,市场上很少能够见到,所以显得格外贵重。女葛当中还分化出更为精巧的一种,一匹葛纱只有三四两的重量,非常地轻细,只有尚未出嫁的小姑娘能够织制,缘此得名“女儿葛”。女葛的特点在于葛丝极细,以致织成的素纱特别轻薄,将一幅女葛卷起,可以塞入一根笔管之内!因为过于薄透,所以在制成夏服时,会以银条纱作为衬里,结果是里外两重纱影叠映,“霏微荡漾”,像蝉翼一样轻盈透明,稍有吹拂便飘荡不定,视觉效果奇妙。此外,有一种更为坚实的“锦囊葛”,在明时,用于裁制男人穿的各式长袍,明代男子的风流时尚也很给力哟!还有“美人葛”、“春葛”、“凤葛”等种类,仅仅这些诗意的名目就惹人向往。
葛织物与麻织物一样,最麻烦的一道工序是从植物茎皮上剥取细丝,在单纯依赖手工的时代,一位熟练的女工一天也只能劈剥出几两的葛丝。到近代,随着工业化生产的纺织品充斥市场,葛纱像诸多中国传统面料一样式微了。相比之下,欧洲在历史上长期倚重亚麻织物,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仍然能把亚麻产业延续下来,为之创制高效率的机器化生产技术,赋予这一传统纺织品种以新的活力。如果参照欧洲亚麻业的例子,那么,葛纱的衰落并非必然,只是缘于我们实在太缺心眼了而已。
麻织物在世界各地都相当普遍,但葛纱似乎并不常见,大约也属于中国文明中的一项独家成果。如此古老,又如此美好,假如就这么悄悄被中国人自己遗忘,永远消失在过去之中,实在是憾事一桩。既然麻织的夏布在逐渐恢复,那么,期望葛纱也可以得到振兴,无论手工还是工业化生产,让古老的织艺和面料再现今朝。
※凯发会员官网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