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凯发会员官网首页 > 编辑推荐 > 正文

二零一六大事记: 这届电影圈到底行不行?-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7-01-24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观众一边骂烂片,一边却表现出了“宁可错看一百烂片,不可放过一部优秀国产片”的态度。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哗众取宠的烂片拿到了高票房,但对于真正的用心之作、诚意之作,票房也从来没有辜负过主创们的努力。
记者|阙 政
 
 
     当2017年到来的时候,刚刚过去的2016年似乎已经被远远抛到了脑后。票房457亿,银幕40000块,《美人鱼》33.9亿荣获票房第一……现在看起来都遥远得不得了,因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眼光早已经被影院里最新贺岁片的海报吸引过去,被卷福的《神探夏洛克》什么时候播吸引过去,被《纸牌屋》第五季该怎么拍吸引过去……
 
票房比不过辣条
 
  2015年末,当中国电影市场以440亿收官的时候,网上都在盛传一则“河南省辣条总产值超300亿”的消息,言下之意,国产电影所占的票房,还比不上河南一个省的辣条。到了2016年末,全国电影总票房以457.12亿交账,看起来比2015年多出十几亿,但算一算增速却只有不到4%——要知道2015年的增速可是49%!而业界也曾据此推测,2016年的票房会达到600亿!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依然比不过一个省的辣条生意,也没能超越北美的112.5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票仓。
  有网友补刀:辣条可是实实在在的,票房还可能有水分。
  的确,从众所周知的《叶问3》幽灵场,到《我不是潘金莲》的零点满座,这一年里我们见过了太多票房注水。你以为票房过亿的电影就不用注水了?错!越是票房高的越是要冲量,各种电商票补早就是业内盛行的营销套路之一,要不然,你怎么解释在物价上涨的时代,2016年的全国平均电影票价(33元)反而比2015年跌了2块钱呢?正是因为有太多影片做了不要49、不要39,只要19.9、只要9.9的特价场。
  而有些投资较高、或是与发行方有着对赌协议的影片,就更是需要在首映日或公映首周,尽可能地多刷票房,从而延长公映期,从对赌协议中赢得更多的利润。记者遇到过最不计成本的票补,并非自家院线的幽灵场排片,也不是贴钱赚吆喝的特价场——毕竟用这些做法,付出10块20块就能换来账面上的30块40块——而是直接给所有关系网上的亲朋好友发红包,让他们买票,至于看不看,悉听尊便。发出去的红包虽然能换来账面上几乎等额的票房,但考虑到还有票房分成,出品方最多只能换回其中的43%,这样的做法算得上相当土豪。这家公司在2016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知与此是否相干呢?
  有关辣条,我看到的另一则消息是:河南省为规范市场,销毁了70多吨、价值100万元的劣质辣条。如果劣质电影也能这样销毁,是不是会大快人心呢?
你可能看了假电影
 
  其实,注水的又哪里只是票房呢?截至2016年末,中国内地的银幕总数已经超过了40000块。这个数字,在5年前的2011年末,还只有不到9000块;而40000块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大银幕数字。
  伴随着大银幕而来的,是3d、4k、imax——现在似乎一年里没有几部电影不跟着“3d imax”的后缀。但是套用一句年底的流行词:你可能看了假电影。你以为你看的3d就是真3d?imax就是真imax?许多好莱坞进口片“2d转制3d特供中国市场”已经不是新闻,而你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走进一个银幕超大的imax厅,看到的也可能是假imax……
  据圈内老司机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内的imax影厅,既有imax,还有中国巨幕、东方巨幕以及dmax,每一家都在挑战美国引进的imax技术知识产权,试图建立不同的行业标准。但其中有一部分,却是鱼目混珠,只是单纯将银幕放大,就敢对外宣称自己是imax。而事实上,imax技术却涉及到方方面面,远不止是银幕放大那么简单,而是从拍摄伊始,就要使用特定的imax摄影机。
120帧元年的震撼
 
  如果把卡梅隆的《阿凡达》比作imax元年,那么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显然为2016年拉开了120帧元年的序幕。
  120帧究竟为何物,这一年里已有数不清的采访与分析。到了2017新年伊始再度回想这搅动影坛的120帧,却发现技术已经不那么重要——120帧既不是电影的起点,也不可能是电影技术的终点,甚至它很快就会被240帧、3600帧给取代。真正让李安在2016年再度登上影坛巅峰、接受万人景仰的,其实是那种在ip市场面前抛掉过去一切重新出发的勇气。
  在2016年上海电影节的论坛上,有一句话被认为是李安说的,并且因为和李安本人气质契合而一度流传非常广——“希望中国的电影可以慢一点。”但是在年底《比利·林恩》的发布会上,李安却亲口否认:“我从来没有说过中国电影要慢下来,是有位导演说,有一个年轻人抱了一本书,问我在一年之内非得怎么怎么着,我就说慢一点,活这么久,急什么。我想我那次讲话主要的意思是:很显然中国电影现在是处于一个荣景中,发展很快。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就比较容易迷失,我希望这个荣景能够火热地发展,多做一些扎根的工作,让它更健全,我是这个意思。”
  对自己,他不仅不慢,反而有点急,“对新的媒体,新的表达方式,我有一点心急,我已经62岁了,等不及了,我可能一步做了好几步,因为我自己也不年轻了,我希望在我还在服役的这段时间,能够见到它发展到某一个程度,所以我也很急切地把它呈现给观众。”
  所以他“快手快脚”地交出了120帧的作品,而不是去拍个续集稳妥地赚钱。有人说,勇气如果不伴随着牺牲,就算不上真正的勇气。2016年末,李安用票房惨淡、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比利·林恩》,为自己胸口画了个大写的“勇”字。我想,这才是我们整整一年、乃至今后数年,都会持续谈论他的原因。
10亿俱乐部的套路
 
  现在再说起星爷的贺岁片《美人鱼》,感觉似乎已经是非常久远的事。但它确实是2016年初诞生、迄今为止依然占据中国电影票房冠军的一部影片,33.9亿这个数字,领先第二部《捉妖记》都有将近10亿——相当于一部高票房电影的距离。倘若2017年同出星爷的贺岁片《西游伏妖篇》未能突破这个数字,就只有待2018年的《捉妖记2》才有可能竞逐一二。
  不过,33亿遥不可及,10亿却取代了当年的“亿元票房俱乐部”,成为电影大牛俱乐部的最新入场券。这主要是因为,票房过亿的影片实在太多了,仅2016年就有84部影片(其中43部国产片)票房过亿。
  而截至2016年底,华语电影进入10亿票房俱乐部的是这么15部影片——《美人鱼》《捉妖记》《寻龙诀》《泰囧》《港囧》《心花路放》《煎饼侠》《夏洛特烦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澳门风云3》《湄公河行动》《长城》《盗墓笔记》《功夫熊猫3》。其中9部诞生于贺岁档,4部诞生于国庆档,2部诞生于暑期档,无一例外全都产自热门档期。15部之中,也有9部属于有前作打底、拥有群众基础的ip电影,而另外几部,不是国师挂帅,就是星爷、宁浩统领,这些导演本人就是最大的ip。常言道“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得人心”,电影界自然也有自己的套路。所谓套路者,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换一种说法,它可能就代表了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比如找专业导演比半路出家的强,贺岁国庆暑期档依然会是兵家必争之地。
放炮可以,您别下跪
 
  可能因为国庆档的竞争实在太过激烈,2016年的冯小刚也和往年一样,继续放了炮,先是退出国庆档与诸多进口片的厮杀,接着又开始怼人。这一次怼的目标,还是“先定一个小目标”的王健林。电影名叫《我不是潘金莲》,小钢炮却化身“小女子金莲”,书信一封,阴阳怪气地控诉万达院线给自己的电影排片太少。自称“金莲沉冤千年,历经坎坷,终有一天走上银幕,走上银幕就是走进了万达院线,只因与那间小公司稍有瓜葛,也糊里糊涂躺在了贵集团的铡刀之下。”
  可《我不是潘金莲》大盘一开,稳占40%的全国排片量不说,还自己下手补齐首日破亿的票房来造势,明明立马变成炮灰的是李安跨时代的120帧呀,怎么冯氏反倒喊起冤来了?在上海的首映式上,冯小刚还自我辩解称,开炮是为华谊其他即将上映的影片担忧,“因为华谊下面还有《罗曼蒂克消亡史》,很有可能一个一个都因为恩怨遭到报复,这对中国电影产业不是好事儿,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儿。”可《罗曼蒂克消亡史》却低开高走,一步步凭借口碑拉长了档期,还拿下了不少电影榜单上的“2016最佳华语片”,口碑反超《潘金莲》不少,冯导这心可谓是白白操碎了。
  所谓跪地为奴,起身为友。放炮没关系,但求别下跪。2016年,还有一位制片人也下了跪,求影院为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怎么说呢?其心可悯,其行……怕是吴天明导演在世,也并不会用艺术片的道德逻辑去绑架商业院线的利益。2016年,不少独立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不成问题的问题》拿了金马奖,《路边野餐》《河》《德兰》走出国门进行展映;《我们诞生在中国》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电影,也难得地在大银幕取得了不俗的票房和口碑。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不同的影片有不同的受众、不同的宣发逻辑,需要的是找到那条最合适的传播途径,而不是一跪了之。
别把电影当理财产品
 
  不过,比下跪的更可怕的,是躺着就想把钱挣了。
  2016年3月,作为大ip的续集,《叶问3》的公映预热引得万众瞩目。但是很快,楼就歪到了电影背后的金融游戏。故事背景说起来复杂又复杂,早已有财经媒体分析了十几万字,写成剧本的话,倒是一部现成的中国影视圈版《大空头》;说简单呢也非常简单,整体思路来自上世纪90年代港片鼎盛时期的黑道势力,左不过是圈钱、洗钱。
  当相似的故事发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结果就是施建祥博士依然逃亡海外中,而《叶问3》也彻底从一部质量还算稳定的续集电影,被钉在了电影金融诈骗的耻辱柱上。它将作为一则社会新闻,而不是经典系列电影,被载入史册。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叶问3》是一种灾难,它的出现意味着电影可以走捷径,策划、拍摄、宣传、票房,全都可以成为金融游戏中的傀儡棋子,全都不重要。当电影变成金融附属品,对于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打击。但《叶问3》的最终被识破,又是一种幸运,它的倒台意味着游戏规则、契约精神仍然被行业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可。最明显的结果是:2016年,电影局对《叶问3》的发行方大银幕公司作出了处罚,并于11月出台了《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
这届观众行不行?
 
  《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第一章第十一条特别提到了“电影评论”,称:“国家支持建立电影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电影评论。对优秀电影以及为促进电影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2017年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还成立了“网络影视评论委员会”,公布了“网络影评人七大公约”,“坚持说真话”,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2016年岁末,舆论将600亿年度总票房落空转嫁给影评人、观众动不动就给国产电影打低分的故事。不错,《长城》和《摆渡人》的失利让贺岁档显得有点冷,但是仔细看看票房,其实并不算低——且不说《长城》已经跻身10亿票房俱乐部的十五分之一,就算是《摆渡人》吧,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它已经是王家卫的泽东电影公司历年来票房最高的电影了——《一代宗师》口碑这么好,当年也只是以2亿票房破了泽东纪录,而《摆渡人》现在已经不止2亿了。
  要说这届观众行吧?也有可诟病之处,比如像《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这样的烂片——比《摆渡人》更烂上n倍,都能赚够8亿票房。但是要说观众不行吧?倒还真得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国产片这方面,观众一边骂烂片,一边却表现出了“宁可错看一百烂片,不可放过一部优秀国产片”的态度。最明显的结果就是:哗众取宠的烂片拿到了高票房,但对于真正的用心之作、诚意之作,票房也从来没有辜负过主创们的努力。
  以2016年几部不错的类型片为例——《湄公河行动》票房不俗,是ip遍地的影视圈杀出的一匹黑马;涉案题材整体突破,完善了警匪片类型化的空缺,类如《追凶者也》《火锅英雄》《唐人街探案》,都以相对小的成本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即使是以往看来在电影市场“必死无疑”的文艺片,也有《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驴得水》《七月与安生》《罗曼蒂克消亡史》,质量都数上乘。《驴得水》是两位导演的处女作,票房就过亿;《不二情书》更是破了10亿,位列中国女导演最卖座第一名。
  再举一个明显的例子:2012年国产电影票房首次超越进口片,之后持续多年占据大头,2016年仍以58.33%的比例胜过了进口片。
  所以你说,这届观众到底行不行?每一个抵制国产烂片的观众,都有一颗希望看到国产好片胜于进口大片的赤诚之心呐。
 
精彩图文
网络订阅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