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特稿 > 正文

重塑外滩:仰望百年,仰望百年,构画梦境新篇章-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7-11-08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的十六字城市精神,在百年外滩的历史沉淀和包容创新中都有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理应将过去的外滩和未来的外滩联系起来,而这个任务,现在看来颇为紧迫。”
记者|应 琛
 
余年来,外滩一直作为上海的象征出现在世人面前。这里汇集了二十多幢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凝聚了各国设计的精华,承载着各国沿袭的文化,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群。
  上海城市精神里所蕴含的开放、包容、革新、创造,从外滩的变迁就可以看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主要面向的是国外招商引资、吸引外资进入中国,而今天则变成中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去购买国外有竞争力的企业和资产。短短三十年间,中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腾飞式发展。伫立在黄浦江畔的外滩建筑群,见证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见证了民族工商业的崛起,也见证了上海城市性格的成熟。
  “外滩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缩影。”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龚德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的十六字城市精神,在百年外滩的历史沉淀和包容创新中都有体现。“我们这一代人理应将过去的外滩和未来的外滩联系起来,而这个任务,现在看来颇为紧迫。”
 
不可磨灭的记忆
 
  走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展厅,迎面而来的是画家黄阿忠的三联画,他描绘了外滩的霞光、晨曦和日光下的外滩,观众仰头观看,从中辨认出熟悉的建筑,“这是东风饭店,小时候在那里吃肯德基的”。
  日前,“百年交响——上海外滩百年历史变迁油画作品展”在这里揭幕。此次展览汇集了80多位上海老、中、青三代油画家的103幅作品,这些作品以外滩建筑和历史文化为关注点,试图通过创新形式重新发现外滩历史建筑背后的人文魅力,并营造对历史建筑保护的氛围。
  的确,外滩与太多的人和事休戚相关,成为了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不可磨灭的记忆。只是记忆中的外滩各不相同:
  1950年代出生在上海的陈燮君,几乎是伴着海关的钟声长大的,他在被他誉为“外滩后街”的圆明园路生活了50多年,此次他的参展作品《儿时记忆》就是自己的生活轨迹。在陈燮君看来,外滩的交响不止百年——唐宋时代,上海就率先开始了城市化进程,1843年上海完成了一次现代意义上的转型,1986年上海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外滩建筑群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做不完的文章,讲不完的故事。而外滩也是历史的外滩,变迁的外滩。
  此次参展的“80后”画家周胤辰则从门的图式解读外滩记忆,她出生在上海,小时候到过外滩,如今为了创作再次了解外滩,从门里门外看到了不同的外滩。而另一位参与创作的年轻艺术家任敏是一位新上海人,在上海的10年让她对上海人和上海的城市精神有了更多的了解。她的作品《少女之心》也寓意外滩建筑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而对于久事集团副总裁孙冬琳来说,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外滩带给他的记忆各有不同:小时候,跟着家人一起在十六铺码头坐客轮去普陀山,翌日迎着朝阳归来,看到外滩就有一种回到上海,回到家的感觉;少年时,外滩则是一个梦想开始的地方,一个值得向往、流连的地方。
  “到了今天,外滩给人更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象征。”孙冬琳介绍道,这里的万国建筑群是一种建筑美学的体现——法式、英式、西班牙式、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尖顶、穹窿、廊柱、阳台混搭,使这条弧线型的泥滩上,弥漫着强烈的世界都市风情。
  事实上,作为上海百年来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外滩建筑群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地标,也不是那种浮于视觉层面的交汇。它的根基是建筑在上海百年历史和文化精髓之上的,也就是说,这些建筑自竣工的那一刻起便注定具有了历史与文化的双重价值。
  外滩见证了民族工商业的崛起,记录着上海开埠后,人们的生存、奋斗与发展。在这里,既有陈光甫在外滩6号里创办中国通商银行,成为当时洋行林立的外滩上第一家华资银行,打破了洋人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又有在黄浦江上做番舶生意的叶澄衷,因诚信宽厚的性格在穷途时得到难得的机缘,在萧条中仍旧昂首前行,终成民族商业的巨子。
  龚德庆告诉记者,上海在开埠之前,在外滩老建筑群出现之前,这块区域是以地方性港口的形式存在,但这时的港口是地区级的,不是国家级的、更不是世界级的。而到了上海开埠之后,外滩老建筑群基本建成以后,上海从一个地区性港口一跃成为国际性港口。
  同时,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在于,外滩形成之后的上海,成为了一个以金融和贸易为核心属性的国际港口,而不仅仅是工业、航运属性的港口。西方大量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物质商品,要输送到中国等欠发达市场,主要依靠的正是这两种途径——金融和贸易。
  西方国家占据了这块土地,但没能占据中国人的心。上海人民想方设法消化、融合、改造并且创新,创新成为本国金融、贸易的新形态,并且获得了延伸和发展。
  “金融和贸易在当时工业社会阶段,这两种经济形式是占据经济链顶端的。这种消化、变革、创新的能力,正是对上海城市精神的绝佳诠释。外滩老建筑就是这种上海精神的象征,看到这些经典的建筑就能够回想起那一段历史记忆。”龚德庆表示,外滩的万国建筑虽各有特色,但出奇协调,这正是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写照。
  记者了解到,为重构外滩在当代语境中的特殊意义,今年以来,作为主办方之一的久事集团便组织油画家多次在外滩写生并开设讲座从多重维度解读外滩,通过对外滩的深入了解,此次呈现的作品从不同历史阶段、审美视角以及不同季节表现出外滩建筑的特色与风貌,从而表现出上海的城市精神和人文关怀。
 
打破隔阂,让市民走进外滩
 
  外滩的建筑对于久事集团来说,既是百年来留存的建筑,需要去看管保护的文物,又是弘扬建筑文化的平台和如何开发及应用的责任与担当。
  原来1994年8月,为调整上海产业布局,加快外滩地区中央商务区的建设,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外滩地区公有房屋置换暂行规定》,拉开了外滩历史建筑功能置换、保护性开发的序幕。根据文件,成立的外滩房屋置换公司具体负责外滩房屋置换、安置以及置换房屋转让、出租的对外谈判和招商的工作。1999年8月,原外滩置换公司并入久事集团,外滩沿线十多幢大楼资产也随之注入。
  “首先是要把外滩‘看住’。”孙冬琳表示,“外滩一线总共才23幢建筑,自久事对其统一经营管理后,再也没有一幢房子的产权变动过。”
  目前,久事集团在外滩核心地区拥有优秀历史保护建筑16幢,总建筑面积达13.8万平方米。位于外滩一线的建筑有7幢,其中3幢为文物建筑,4幢为历史保护建筑。
  “看住”之后,就要考虑如何“看护”。2002年7月,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历史风貌保护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颁布。这一法规的颁布成为了上海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转折,从此保护、开发、利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在当时市场环境下,如何将外滩建筑用起来是当务之急。孙冬琳表示,久事花了很大的功夫,依法合规地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性开发,“这些楼如果不用,有可能坏得更快;但用得过度,损耗也很大。”要做到修旧如旧,恢复建筑原来的风貌,孙冬琳坦言,“修缮这些楼的成本,往往比新造一幢楼更大。”
  另一方面,外滩原本是金融一条街,很多都是办公楼。白天游客进不去,下班后大楼门一锁同样进不去,一到晚上显得格外冷清。
  “所以,当时有关部门也是想改变这一现状,借鉴了法国的名品街,引起其他类型的业态来聚集人气。”孙冬琳回忆道,于是,一段时间里外滩沿线进驻了众多奢侈品牌的专卖店, “大牌们选择外滩的理由也显然易见,刚刚进入中国市场,外滩又是上海的一张名片,是一个最好的展示。”
  多年来,久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利用,重视挖掘和开发外滩楼宇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友邦保险、泰国正信银行等中外金融机构入驻,成为外滩的“亮点”。
  然而渐渐地,外滩逐渐被符号化,万国建筑群也犹如它坚硬外立面的钢筋水泥一般,离普通的上海市民越来越远,显得冰冷而隔阂。即便后来大牌纷纷撤出,取而代之的仍然是较为高档的餐饮娱乐场所。
“这么好的建筑为什么离上海的老百姓越来越远,显得越来越陌生?”  龚德庆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在他看来,当代外滩面临着三个新的使命。
  首先,讲好外滩故事。这些老建筑能够提醒公众,在上海、在外滩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故事,“曾经的外滩和未来的上海有着怎样的关联?如何从外滩的历史中汲取一些对当代有价值的借鉴?都值得后人反复地去咀嚼、去思考。”
  第二,塑造当代外滩。龚德庆解释道,塑造当代外滩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其一是历史功能和现实功能之间的关系。大多数人来到外滩看到的是外滩的历史建筑,然而这些历史建筑往往给人一种静态的、固化的印象。应当让公众看到一个有“生命的”“活的”外滩,用发展的视角来看今天的外滩。
  所谓“活的”外滩,就是要更多关注外滩的文化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外滩的体量是有限的,其实这里的建筑不太适合搞大规模的商业经营活动。龚德庆表示,外滩具备一定的经济功能,但其经济功能是有限的。如果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外滩的经济功能上,实际并不能产生理想的经济效益。反而是外滩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目前远远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新一轮的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忽然发现,上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拔地而起了许多新的建筑,然而建造完成之日也成为了它过时之时。”龚德庆说,外形相似的玻璃幕墙、高楼大厦缺乏长久的生命力,而外滩的老建筑却让人百看不厌,这就是因为外滩老建筑群背后蕴含着许多深厚的建筑美学和文化内涵。所以,外滩的人文功能有待提升。
  与此同时,外滩还不能忽略公共服务的功能。孙冬琳表达了担忧,现在的外滩变成了旅游观光客拍照留影、匆匆而过的地方,有多少老百姓能够真正走进外滩的老建筑?即便是上海人,对老建筑里面的结构和故事,也不甚了解,“现在外滩的老建筑里以高端消费的商业场所为主,变成了少数人才能消费得起的地方。这么好的建筑只能让少数人享受,这不符合上海这座城市的追求。”
  久事集团作为公共服务类企业,龚德庆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外滩的这扇门打开。在他的倡议下,此次油画展只是第一步。之后,久事集团还计划在外滩辟出一块地方作为常年展地,用公益性的方式,甚至免除租金,让普通市民能够走进外滩的老建筑。市民在观赏艺术展的同时,也能够欣赏建筑本身。
 
未来外滩,宜居宜业宜游宜乐
 
  如今,一江而隔的陆家嘴或许成为了上海新高度的代表,但能为上海的胸襟、城市的性格代言的,依旧是外滩建筑群。
  在龚德庆看来,建筑可以阅读,外滩的历史老建筑更可以深度阅读。外滩老建筑群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复制的,好东西必须要珍惜,珍惜不仅是要做好保护工作,珍惜还意味着要有合理的开发和投入。
  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这些房屋更将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样板。但在如何保护性开发方面还存在一些难题。比如,前排的高楼大厦与后排一些历史价值一般的普通民居,如何和谐相处,如何重新规划和设计。在久事的计划中,简单地拆不是高明的办法,要把周围建筑的文化、历史等元素进行重新整合,组成新的生态圈、文化圈,必须兼顾生活、生态的多样性,不能功能单一,更不能戒备森严。
  其中,华尔道夫酒店的开业便是“新老结合,前后贯通”的一大亮点。孙冬琳介绍,如何“看好”外滩老建筑,“我们希望的是能‘做厚’外滩,让外滩建筑除了一线23幢楼这薄薄的一片之外,能够前后打通。”
  “原来的东风饭店在我们接手时,可以说除了外面的壳,里面已经面目全非。当时正好东风饭店后面有一块空地,久事便和这块空地的业主方合作,希望前后打通,造一座新的酒店。”孙冬琳回忆道,方案得到了国家文管部门的同意,但要求必须是“修旧如旧”。久事集团一方面去上海档案馆,查阅东风饭店建筑过去的资料,找到了当年的羊皮图纸,了解其原来的结构。另一方面,从建筑的“遗迹”上去找,比如墙面,一层层剥开后看最里面的墙体是什么样的状态。
  而新老建筑的桩基衔接、老建筑的抗震、楼板的承重,还有如何铺设现代化的设备……这些都成为了工程中的难点。
  “现在的华尔道夫酒店就是尽可能恢复建筑原来的状态。”孙冬琳还讲到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如今酒店外面的雨棚,起初是不让我们造的,我们就把原来的图纸拿出来给文管局看,这里本来就有雨棚,照片为证。”
  可以说,久事集团对于外滩的保护性开发是从长远来看的,同时,也是充满智慧的。龚德庆强调,首先要明确方向、明确定位,做得多并不代表做得对,一定要先“做对”,然后再去“做多”。久事集团将尽心去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这就谈到了当代外滩的第三个新的使命——构画梦境外滩。“人要有梦想,外滩也要有梦想。在我的心目当中,外滩将来应当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上海之巅,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样板。”
  这与时代的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这代人小时候的生活很困难,改革开放之后慢慢改善了生活条件,现在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民众迫切需要满足的是精神方面的追求,是关于生活方式的追求。”龚德庆说,“现在所倡导的城市更新,我认为要满足当代人的一种发展的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宜改则改,宜迁则迁,可以不迁的就采取就地改造,不得不迁的那就迁。”
  上海大拆大建的高峰期已经过去,在龚德庆设想中,以往“拆改留建管”这五个程序要做出调整,要把“留”和“改”的工作放到突出的位置上,留住城市记忆、留住城市肌理、留住城市文脉。
  “留”和“改”要放在重要位置考虑,必须兼顾生活、生态的多样性,防止“潮汐”现象。如果外滩后面的建筑统统拆光,全部做成“高大上”的建筑,那基本就都变成了商办楼宇,这样就会产生一个“潮汐”现象:白天人流涌过来,晚上全部离开,这样的安排会让外滩距离人民群众越来越远,距离上海普通老百姓越来越远。
  “今后有可能的话,我们要拿出一些楼里最好的楼层出来,引进多种业态,并开放顶楼,让普通市民都能消费得起,能在最好的位置欣赏外滩的美景。”孙冬琳希望,将外滩建筑群做成城市之窗,让这些老建筑变得更有韵味,并更有温度,“到时候,可以通过‘预约’等方式进行管理。”
  由此,久事集团下一步将和黄浦区联手进行“城市更新”,把以上这些设想通过一轮两轮三轮,层层递进的改造,形成一个新的外滩区域。“这个区域是对城市更新理念的一种创造和创新,也是对构画梦境外滩的一种贡献。”
  久事集团目前正在进行规划分析、数据测算、资金投入分析等前期工作。“有时候局部的一个牺牲换来整体的成功,这就是一个国有企业的担当。投入初期的这个阶段,久事集团肯定会是比较有压力的,久事集团必须通过运营其他的业务来支撑外滩的保护和开发。”龚德庆表示,中国经济粗放型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上海未来不是以追求速度和规模为首要目标。上海将来的建设讲究的是“精雕细刻”,相比过去,这是更加高的标准和要求。
上海新一轮的发展要焕发新的生命力,如果说,外滩一期建设中做得更多的是“高大上”的内容,外滩的二期建设则要打开大门,成为面向更多市民、公众的更高品质的休憩观光场所。
  而当上海45公里的滨江岸线贯通后,面对滔滔浦江,在如此长的一条岸线中,总要有几个最吸引人的精品和亮点,龚德庆相信,经典的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一定会成为其中最耀眼的一个地方。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