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申城戴上“翡翠项链”-凯发会员官网
阅读提示:上海不能只有高楼,没有绿道。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绿化增长迅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最初的一双鞋、一张报纸,实现了一张床、一间房。如今,上海的绿道,如同一条翡翠项链,串联起全城一片片原本孤立的绿荫。绿道不仅是绿起来的通道,还是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记者 | 金 姬
在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倡导下,绿道建设已经成为国际城市的普遍选择——听鸟叫蝉鸣,看花开蝶舞,无论散步、快走或骑车,行在其间非常惬意——而根据上海市的绿道专项规划,到2020年,全市要建1000公里绿道,到2040年,这个数字还要翻一番。去年,全市已经完成了203公里绿道建设,今年的计划建设达到213公里,今后还将以每年200公里的速度递增。
上海的绿道,如同一条翡翠项链,串联起全城一片片原本孤立的绿荫,在打造城市慢行系统的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休闲空间。
有高楼,也要有绿道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绿化增长迅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最初的一双鞋、一张报纸,实现了一张床、一间房。
绿化总量大了,品种自然也要跟上。在2014年初的上海“两会”上,体育界委员联名提交提案《关于加快建设城市绿道网的建议》,从有利于形成生态系统、沟通城乡空间、保护与利用绿化设施、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倡导市民健康生活等5个方面,分析了建设城市绿道网的意义。
对此,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下文简称“市绿容局”)在提案答复中表示:“上海不能只有高楼,没有绿道。”事实上,早在2015年,市绿容局就牵头研究编制了《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其中包含《上海市绿道专项规划》,提出了各区绿道建设指引,明确了市级绿道为“三环一带、三纵三横”,区级绿道提倡“一区一环”,着力建设外环绿道、黄浦江滨江绿道、环崇明岛绿道等18条重要“城市绿道”及公园绿地绿道。
《规划》还要求各区都编制“绿道建设专项规划”,在不同段的环城绿道呈现不同的景观特色——比如靠近顾村公园的绿道有樱花可赏,靠近闵行文化公园的绿道则有玉兰花可观。
在2016年,即“十三五”开局之年,上海全面启动了绿道建设。不少绿道入口处的地面上,都添加了一个三角形的“上海绿道”标志。标志中的“s”,既象征着“上海”,又像一条自然生态的空间纽带,如同一条健康通道,引领市民走向绿色生活。
在市级绿道中,市容局先从始建于1995年的外环绿带开始。按规划,到2020年之前要在外环绿带内建设总长112公里的绿道,涉及浦东、宝山、闵行等7个区。截至2017年1月,外环绿带内的绿道已完成14公里。这些绿道不仅“隐藏”在外环绿带内,还有社区绿道。比如,杨浦区有条绿道就在新江湾城的绿地里,“不管绿道长短,位于何处,它总是在绿色空间里,这也是绿道和普通步行道之间的一大区别”,市绿容局相关人士表示。
在示范点内,一套完备的监控系统已经启用。上海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相关人士表示,这条绿道共设置了23组监控设备:有的负责监控绿道道路,自动捕捉动态影像;有的负责监控绿道出入口等重要位置,监控头可360度旋转;还有的负责人流监控。此外,示范点内还开通了无线wifi,真正成为了一条“智慧绿道”。
据悉,今后在全长112.6公里的外环绿道中,将设置4个一级驿站、11个二级驿站、23个三级驿站。其中,一级驿站具有停车、信息咨询、餐饮、医疗、零售、行人休憩、自行车服务、厕所等功能。而功能最简单的三级驿站,仅供市民歇脚、上厕所。
上海首个慢行系统
在位于上海西南部的闵行区,2015年建成的3.8公里沪闵路绿道示范段,是上海首个慢行系统。在此基础上,闵行区2016年打造了区级绿道“闵行1号绿道南段”,将绿道从六磊塘向南延伸至东川路,再经环路到江川东路紫星路,市民可以一路走到黄浦江边。
根据闵行区绿化园林管理所介绍,如今的沪闵路绿道从莘庄闵城路沿沪闵路到东川路,经环路到江川东路、紫星路最后与黄浦江滨江公园相连接,途经轨交5号线6个地铁站点并串联沿线商业中心、居住社区和大型绿地,全长约20公里,经过两年区政府实事工程建设,已于2017年前全部竣工并向市民开放。
据悉,沪闵路绿道在利用原有养护便道的基础上,将原来“看得见走不进”的轻轨5号线防护绿地打开,增加了自行车慢行道、景观休闲节点、配套服务设施和绿道标示系统等,将原来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建设成为一条具有休闲、健身等服务功能的生态走廊。
值得注意的是,沪闵路绿道探索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建设了雨水花园,通过下凹地形、两栖植物、砂砾细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补给景观用水等。此外,这条绿道还建设了160米紫藤长廊以及300米的樱花大道等,形成了形式多样、疏密有致、曲径通幽的秀美景观。
闵行1号绿道,还串联起了闵行三大文化的发展轨迹——以颛桥非物质文化(剪纸)景观传承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代表着上海工业起飞的“四大金刚”(上海电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锅炉厂和上海重型机器厂),以及集教育、科研、孵化及产业化于一体的紫竹高新科技园区。
按照“十三五”规划,闵行区到2020年将建绿道超100公里。届时将有更多市民享受“一会儿走进城市,一会儿走进森林”的惬意。
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位于上海西北角的普陀区自2016年开始绿道建设,当年建成绿道4条,分别位于沪嘉高速公路北侧绿地(祁连山路—宝山区界),沪嘉高速公路南侧绿地(祁连山路—祁安路),外环线生态绿地山丹路段和水厂路段,总长度达5公里。
沪嘉高速公路沿线绿道为4米宽沥青路路面,划线分隔为1.5米的人行道和2.5米的自行车道,使得公路沿线原本被道路分割的绿地由绿道相连接,形成单向贯通。外环线生态绿地内的绿道主路形成回路,同样分为人行区域和自行车骑行区域,支路为人行道路。道路两侧有七叶树、朴树、悬铃木等高大乔木作为行道树,有垂丝海棠、红枫等花灌木形成点缀。
在普陀区市容局看来,绿道不仅是绿起来的通道,还要让居民坐得下来,成为家门口的“口袋公园”。为此,2017年普陀区选定3块绿地总计7公里作为年度绿道建设项目,融入配套服务设施系统,进一步提升“口袋公园”景观服务功能——金鼎绿地将新建一条花道,通过改造绿廊系统,贯通以步行道为主的慢性系统,增加标识系统和配套服务设施系统;外环绿道两侧各5米宽绿廊系统景观提升,依据上海外环林带整体规划,增加紫荆、珍珠梅等绿化;槎浦公园绿道将铺设彩色透水沥青。利用原有侧石对沉降不均处重新铺设,规整绿道线型。
环区而建的人文绿道
位于上海北面的宝山区是最早启动环城绿带内绿道建设的行政区。自2005年以来的十多年间,宝山区陆续建成上海市第一条环区生态步道、居住区步道、公园步道以及罗店大居环水生态绿道等多类型绿道,形成了大环套小环、小环有支线的网络格局。2017年,宝山区计划建设绿道43公里,形成环状绿道网络格局,绿道网络长度总计103公里。
环区而建的宝山绿道,一期已建成开放60公里。这条绿色的长廊途经罗店、顾村、杨行、大场、友谊、吴淞等多个街镇,东起滨江公园,南至外环林带,西到大居,北至罗店古镇,不仅丰富了宝山的绿化建设,也串起了宝山的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让市民漫步其中边走边看,既可以欣赏宝山的风土人情,也可以领略到宝山的新城古貌。
例如,外环线林带丰翔路段绿道作为市级示范性绿道,有着上海仅有的10座烽火墩之一的大场秦家店烽墩。而沿着滨江大道而建的滨江绿道,作为一条区级示范段,一边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淞沪抗战遗址,另一边是一望无际的长江。
据悉,宝山绿道的建设大都利用绿地内的现有道路进行改造提升,并对周边绿化进行适当改造,避免了大拆大建造成的浪费。同时,根据市民的需要,适当增加园林建筑小品、休闲体锻设施等,满足游人休憩、锻炼功能。
滨江慢行通道
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浦东新区的绿道建设也很有特色。
一方面,根据《上海外环林带绿道建设实施规划》,2020年前,上海将建设总长112公里的外环林带绿道,其中浦东段体量最大,约占总长度的一半以上。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理念是贯穿浦东滨江开发的一条主线。
丁酉鸡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来到浦东滨江大道新华绿地施工现场,指导浦东滨江贯通工作。浦东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21公里的滨江岸线,将建成三条连贯的慢行道。
根据上海黄浦江东岸开发投资有限凯发会员官网的介绍,未来黄浦江东岸沿线将以“城市生活与滨江空间交织互动”为核心理念,把浦东独有的连续性高桩码头改成亲水平台,铺设从滨江至内分别为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种通道交织的慢行通道,为人们带来多样的慢行体验。杨浦大桥东段桥墩下,100多年前由英国人建造的亚细亚火油站里,完整保留了全木结构支撑的9号仓库,配合桥下的绿地,不久的将来就会成为适合野餐、宿营的亲子乐园。
各区绿道,各有千秋
除了上文提到的闵行、普陀、宝山和浦东,上海其他区也在抓紧建设绿道——以建设世界级生态岛为目标的崇明,2017年全区治理区块内计划共整治环境“脏、乱、差”258处,整治不规范畜禽养殖198处,相关土地完成复垦后将建设生态廊道3527亩。
与此同时,徐汇中城绿谷绿道、桂江路高压绿廊1号绿道和徐家汇公园绿道已成为徐汇区的三大绿道。
3月30日,长宁区也已启动全长5.5公里的外环林带生态绿道建设,预计2018年竣工。而松江近期也在计划建造12公里的中央绿带绿道和佘山绿道,编织起松江区重要的城市绿色开放公共空间……
可以预见,未来,被“绿道”环绕的上海,不仅会有效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也将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链接:国外的迷人绿道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最多建设绿道的国家,其东海岸绿道全长4500公里,途经15个州、23个大城市和122个城镇,连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学校园、国家公园、历史文化遗迹,是全美首条集休闲娱乐、户外活动和文化遗产旅游于一体的绿道,服务3800万居民,可为沿途各州带来约166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法国
法国人最热衷跑步和骑车,故绿道在设计时就做了专门的考虑。许多滨海城市沿着海岸修建的绿道往往宽至10米,中间以白线划开:一半路面供跑步或散步,另一半则供骑车,两者各司其职,互不干扰。
而在繁华的巴黎,所有名胜都由密密的绿道串在一起,于奢华中又透着几分田园风味,令游客更为迷醉。法国的城市绿道大多不以水泥或瓷砖铺就,而常常是由一种细沙替代,据说晴天不会尘土飞扬,雨天又不会潮湿泥泞。
法国最负盛名的绿道,首推位于法国中西部地区的“卢瓦尔河自行车绿道”,全长近800公里,横跨法国卢瓦尔大区和中央大区两个行政大区、6个行政省、8个大中城市以及1个地区级自然公园,沿途设有14个自行车租赁和维修服务点,15个餐饮住宿点。
日本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匮乏,而建设绿道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矛盾。在东京等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的大都市,政府仍然舍得在市中心修建尽可能多的绿道,一方面为身心疲惫的市民提供健身、游玩、放松的平台,另一方面又通过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密如蛛网的绿道还将大城市和卫星城市串联起来,使卫星城真正对大城市起到疏导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绿道网设计得异常精巧,多沿河修建,道路不宽,也往往没有明显的标志,但树木花丛错落有致,30年以上的大树也随处可见。走在绿道上,仿佛成为“画中人”。城市绿道还担负着为定居或路经城市的鸟类等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的重任。无怪乎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都随时能听到野生鸟儿快乐的啼鸣。
德国
德国绿道整合推动旧城更新。德国鲁尔区将绿道建设与工业区改造相结合,通过7个绿道计划,将百年来原本脏乱不堪、破败低效的工业区,变成了一个生态安全、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区。在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周边土地的价值。鲁尔区成功整合了区域内17个县市的绿道,并在2005年对该绿道系统进行了立法,确保了跨区域绿道的建设实施。
英国
英国的绿道在名称上都不叫绿道,而叫“公共小道”。在功能上,所有的“公共小道”都适合徒步,供骑自行车的只有一部分。跟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英国的“公共小道”常常被允许穿经农场主的私人草地,据说当政府与农场主商量时,后者一般都会欣然同意。英国“公共小道”的另一特点就是一切都浑然天成,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植被和野生乡土树种。
英国“公共小道”的密度很大,遍布全国城乡。其中最著名的有温德米尔湖沿岸的“公共小道”和沿泰晤士河的“公共小道”。英国人还创造性地将城市中不同类型的绿色通道组成“绿链”,规定城市发展只能限于“绿链”之内。这样“绿链”不仅成了城市的一条绿色生态长廊,而且还成了一条控制城市无序蔓延的“金箍”。
※凯发会员官网的版权作品,未经新民周刊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