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身贸易霸权主义的 美国怪兽-凯发会员官网
阅读提示:那些贸易战声势浩大,美国或许从中尝到过些甜头,但却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也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仍想靠贸易霸权主义来压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压舱石的中国经济,算盘恐怕打错了。
记者|刘朝晖
贸易大战的阴云笼罩在中美两国上空。
在美国的官方叙述里,对华贸易战是为了保护美国“国家安全”和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然而实质上,这是美国一贯的单边保护主义思维在作祟,是典型的贸易霸权主义。
纵观历史,美国曾经掀起过多场贸易战,可谓“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而贸易战的对象几乎覆盖了其所有的重要贸易伙伴。那些贸易战声势浩大,美国或许从中尝到过些甜头,但却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也对世界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今美国仍想靠贸易霸权主义来压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压舱石的中国经济,算盘恐怕打错了。
美日贸易战再现“珍珠港”
虽然现在美国和日本是贸易上的好伙伴,但它们在20世纪70-90年代间也曾发生多次贸易战,至今仍给日本人留下了持久的心理阴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争霸格局呈现。日本作为制衡苏联的“盟国”得到了美国大量的政策照顾,实现了经济20多年的高速发展。但日本某些经济指标的迅猛增长令美国国内一些行业感到不安。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与美国在部分领域产生了多次贸易摩擦。
因为日本纺织品的市场占有额逐步提高,对美国纺织品制造业形成威胁。1971年,美国强迫日本接受了他们提出的“日美纺织品协定”,日本自愿单方面实施限制日本纺织品出口美国的数量和种类。
第二次是1974年美国要求日本自愿限制对美钢铁出口量。到1976年,日本再次被迫和美国签订特殊钢进口配额限制协定。
最为激烈的贸易摩擦发生在汽车行业。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风靡全球,尤其是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一度超过20%,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国,而美国车几乎没有出现在日本市场上。1980年美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占汽车总进口的80%,达到192万辆。为了应对来自日本的竞争,美国不得不为国内汽车行业提供10亿美元的补助。因此美国强迫日本完全开放日本的汽车市场,日系汽车制造商在美国建厂以及自愿限制对美出口汽车数量上限。
随着苏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崩溃,日本对抗苏联的“桥头堡”作用大幅减弱,反而其强大的经济规模及较快的经济增速给美国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加上日本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与强大的出口竞争力压制了美国收窄贸易逆差和提升出口的空间。80年代初期,美国对日本的商品贸易赤字飙升至500亿美元,美日贸易逆差占美国贸易整体逆差的30%—40%。上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也曾以“301条款”为武器,不断要求日本改善贸易结构。美国与日本全面贸易战的来临已不可避免。
当时的美国里根政府为了遏制通货膨胀,实行高利率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推高了汇率,造成美元在1980年—1985年间上升了60%,加剧贸易逆差。1982年—1984年,由于汽车产量减少,美国汽车制造业减少了6万个工作岗位,是里根总统任期中美国失业率最高的时期。
1985年,为了减少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美国要求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同意日元兑美元升值,整个美日贸易战达到高潮。1985年—1995年间的美日贸易大战高潮,被称为“上世纪80年代的珍珠港事件”。“广场协议”签订不久之后,大批热钱流入日本,日本国内资产价格飙升,出现泡沫经济并最终破灭,日本陷入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停滞,陷入“失去的10年”。
然而,在启动对日贸易战后,美日贸易逆差并未得到改变,1987年美日逆差曾达到567亿美元高峰,这段时间内逆差水平基本都在400亿美元之上。到1989年,美国总计已向日本发起24例“301调查”。正如《日本经济新闻》所总结的,在所有情况下,都以日本屈服的形式解决,从而向美国提供了“只要以301条款加以威胁,就会管用”的惯例。
1992年,日本再次被迫将对美国汽车出口上限从230万辆下调到165万辆。1995年,美国根据《1974年贸易法案》对日本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美国还对日本彩电、半导体、电脑、电话等电子产品展开贸易战。
在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前夕,美国再次启动“超级301条款”,对进入美国的日本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1995年,上台伊始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一心要打开日本市场,其贸易谈判代表坎特单方面宣布,根据“301条款”,对来自日本的豪华轿车征收100%的关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贸易逆差的gdp占比开始下降,日美贸易关系才有所改善。2000年以后,大部分贸易摩擦都在wto的框架下得到解决。
“为了他们(美国人),我们失去了最好的发展时机”,一名日本经产省官员愤愤不平地说。但日本人能怪谁,谁叫美国是你老大呢?老大发威,可是翻脸不认人,你甘愿做小弟的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咽”啊!
美欧多次较量
美欧之间的贸易战,比美日贸易战次数更多,行业范围更广。美国多次动用“301”大棒,至今让欧洲人耿耿于怀。欧洲企业也因此患上“恐美症”,一听到美国要进行“贸易战”,就会忧心忡忡。
二战后,美国实施了帮助欧洲经济重建的马歇尔计划,全球经济重建以及战后贸易、金融体系的新建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欧洲各国开始恢复元气,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这也为美欧贸易战埋下了伏笔。
1962 年,美国与欧洲爆发“鸡肉大战”。当时,鸡肉大量从美国出口至欧洲,西欧各国瞄准美国农业中的冷冻鸡肉产品,施加关税壁垒,美国向wto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起诉,但为了缩短“战线”,美国国会通过了《1962年贸易扩展法》直接授权总统对贸易保护做法进行还击,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对从欧洲进口的土豆和卡车等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以示报复。美国甚至威胁称,减少在欧洲的驻军数量。
这场贸易战最终以美国妥协结束。欧洲表面上赢了,但是欧洲的消费者却再也吃不到便宜的鸡肉了。而美国输得更大,在美国对欧洲汽车征收高关税的时候,美国的汽车免遭来自外界车企的竞争,并丧失了快速实现现代化转型的机会,出现了数十年的下坡路。
可以说,美国当时的初衷就是制定一项可以采取单边报复行动的法律。今年3月初特朗普宣布加征钢铝关税,所依据的就是《1962年贸易扩张法》。上世纪70年代,由于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国方面开始怪罪外国“贸易不公平措施”,“301条款”被写进《1974 年贸易法》,相关条款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对他国的“不合理或不公正贸易做法”发起调查,并可在调查结束后建议总统实施单边制裁。该条款具有浓厚的单边主义色彩,一直遭到其他国家反对。
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双方贸易战期间,美欧贸易状况均有所好转。其中美国贸易逆差有所收窄,英国贸易顺差有明显回升。当时正处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航空航天、计算机、信息等行业尚未发展壮大,钢铁、机械、汽车、化工等产业仍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欧美在该阶段爆发的贸易战主要集中在农产品与钢铁领域。
在钢铁领域,美国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等七家钢铁企业以联邦德国等西欧十一国钢铁公司接受政府补贴,并以低于成本以下的价格向美国倾销钢材为由,在1982年1月中上旬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针对西欧十一国钢铁公司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诉讼。之后美欧在钢铁领域的贸易战显著升级。
伴随着双方互相的指责,美欧在农产品与钢铁领域的贸易战也一直在延续,贸易战战场也从欧共体扩张至中东、印度等第三方进口市场。直至资本主义世界逐渐走出经济危机,全球市场开始恢复一定的扩张速度,双方的农产品贸易战才逐渐降温。尽管贸易战期间美欧均获得了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但作为代价,财政赤字也有明显上升。
欧洲是美国“301调查”拉锯时间最长的对象。1985年,欧共体(欧盟前身)以食品安全为由,宣布禁止进口和销售美国含激素牛肉,1987年美国对欧共体发起“301调查”,1989年美国实施报复性关税惩罚。
美欧贸易争端中“香蕉战”颇具代表性。1999年3月,美国宣布单方面对来自于欧盟的价值5.2亿美元的产品征收100%的惩罚性关税,以报复欧盟通过许可证和配额制度限制香蕉进口,对美国相关行业造成损害。欧盟则向wto要求对美国“301条款”的合法性进行审议。同年4月,wto认定欧盟修改其香蕉进口与销售机制,美国可以对欧盟的产品进行制裁,金额为1.914亿美元。
wto对“香蕉战”的裁定结果是:“301 条款”“很难说违反协定”。但这个裁定带有政治色彩,纵容了美国的霸权,留下了隐患。德国《明镜》周刊就称,“301条款”是一个经济强国的单边主义行动,是“wto规则笼子里的野兽”。
到本世纪初,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美国钢铁行业游说政府进行保护,限制从欧盟和日韩等7国进口钢铁产品,最终美国认为这些国家出口钢铁违反《1974 年贸易法》“201条款”。
当时的美国小布什政府决定自2002年3月开始对大多数种类钢材征收最高30%的关税,为期3年。此次贸易战,除了关税外,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等也出现在美国的贸易限制措施中。不过,美国的行为遭到各国反制,作为报复,欧盟随即决定对进口钢材征收最高达26%的关税,同时进行进口配额制度。同时,和其他7国向wto申诉。2003年,小布什政府宣布取消上述保护性关税,此轮贸易战才画上句号。
美曾五次对华动用“301”
历史上,美国曾5次对中国动用“301条款”,其中1991年4月、1994年6月以及1996年4月先后3次对中国知识产权实施“301调查”,最终通过谈判分别达成3个知识产权协议。从历史结果看,最终双方均达成妥协,并未演化成全面贸易战。301条款更多是美国获取谈判优势的手段。
1991年10月美国对中国发起市场准入的“301调查”,主要针对中国对美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设置“不公平”壁垒问题,在1992年谈判达成协议。2010年,美国针对中国清洁能源政策措施启动“301调查”,双方最终通过谈判达成一致。
自美国去年8月末宣布针对中国展开“301调查”以来,不少美国媒体、专家、机构直言不讳地批评特朗普政府滥用“301调查”。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学者查德·鲍恩撰文称,在“301调查”中,美国政府“身兼数职”,充当警察、检察官、陪审团和法官多种角色。德国新闻电视台称,美国政府正在制定新贸易战略,但实质是“301条款”将大行其道。作为上世纪全球贸易政策的制定者,超级大国美国现在要摧毁全球贸易秩序。
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发表最新观点认为,美国对中国500亿—600亿美元商品加关税的行动,不太可能对中国或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国能够解决与美国的关税问题,但贸易风险将增加。惠誉表示,60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对美商品出口总额的2.5%左右,或中国gdp的0.5%,但关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会小得多。由于缺乏替代品,这些货物最终还是会去美国,而其他商品可能会转移到不同的市场。美国对中国目前500亿-600亿美元商品征收关税的措施,对中国gdp增速的拖累不会超过0.1%。
中美贸易不平衡只是美国此次贸易战诉求的借口和初步目标,而遏制中国赶超的“超限战”,则是更为重要的动因。由于中美贸易战尚没有过全面升级的状况,中国在应对跨领域多维度的贸易战上也许相对缺乏经验。不过中国的态度很鲜明,就是不惹事,也不怕事。
近日,美国官员又在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对中国决定停止接收“洋垃圾”表示关切,并称中国限制进口可再利用商品严重干扰了全球废旧物资供应链。中国似乎正在违反wto义务,区别对待国内和国外垃圾产业并采取过度贸易限制政策。3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做出回应,美国官员指责中国不接受洋垃圾“于情不合、于理不通、于法无据”。
华春莹说:“这名美方官员将中方正当合法举动上纲上线,说中方‘似乎’正在违反世贸组织义务,这是非常虚伪的。难道美方对华限制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就是正当的,而中国依法限制‘洋垃圾’进口就是违法的吗?”在美国人眼里,“你中国不接受我的垃圾,这不就给我国的环境造成污染了吗?”这种理论和心态,和“301条款”所暴露的霸权心态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