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时政 > 正文

积极老龄化,找准方向-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6-02-0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如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没有良好地建立,如果经济生产体系和社会生活体系还是排斥或者不利于老年人口参与,那么积极老龄化就无从谈起。
记者|王 煜
 
 
        据预测,上海老龄化人口2015年达到435万,比重接近30%;2025年将达到606万,比重将超过40%,并将长期保持在600多万人的高水平。深度老龄化,是这座城市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上海的“十三五”规划纲要里,“积极老龄化”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那么,“积极”的老龄化,是不是让老人更积极?它和之前提出的诸多养老理念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途径可以帮助积极老龄化的推行?
 
“老年”不等于“依赖”
 
  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老龄化,它旨在延长老年人的健康寿命,帮助老年人独立自主,鼓励老年人力所能及地持续参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保持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状态。同时,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也丰富了保障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内容,明确要求加强老年人才资源开发,为老年人发挥专业知识技能创造条件。
    “积极老龄化”在上海这样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城市的市级官方文件中出现,是一件新鲜事;而从全球视野看来,老龄政策发展到积极老龄化阶段并成为新的趋势,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
  20世纪前半叶,“老年”在研究中基本上与“依赖”画等号,而“保持积极”并不是研究重点。后来,“成功老龄化”的概念出现,从1960年代早期开始,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成功老龄化”的关键是活动与经济成功,之后这一理念扩充至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生存、身体机能与快乐幸福。1990年代后期,又有人提出“效率老龄化”,认为退休老年人仍然能干,以鼓励老年人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贡献。这一时期,“健康老年化”也成为各国认同的一个理念。
  紧接着,“积极老龄化”为世界卫生组织(who)采用,以找到比“健康老龄化”更具概括性的概念,明确除卫生保健外影响老龄群体的其他因素。who声称,“积极老龄化”是强调“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优化其健康、参与及保障的机会的过程”;“积极”不仅仅指体力活动和劳动,还包括对社会、经济、文化等的持续参与并发挥作用。
  2002年,who公布了一份报告:《积极老龄化:一个政策框架》。该政策框架重申了who于1996年在《关于健康与老龄化的巴西利亚宣言》中提出的目标:健康的老年人仍然是家庭、社区及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积极老龄化把老龄工作的战略规划重点从“以需求为基础”(倾向于假定老年人是被动目标)转变为“以权利为基础”(承认人们在变老时,他们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享有机会、待遇平等的权利,以及他们的责任)。
  把目光转回中国,1980年代以前,除了少数老年医学研究外,中国几乎不存在老年学。然而,后来者居上,之后中国老龄化政策所表述的目标与who关于积极老龄化的目标颇为吻合。1999年,联合国大会宣布该年为国际老人年;同年10月份中国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成立,成为政府授权督导全国老龄事务的最重要的咨询与协调部门。该委员会迄今含有31个机构成员,如中组部、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公安部、民政部、共青团中央等,几乎包括中国党政群团的所有主要部门。
 
是谁该“积极”?
  关于推进“积极老龄化”,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教授任远提醒,要避免两个重要的观念误区。
  一是认为“积极老龄化”的含义就是老年人口要积极,要从“过度强调保护和照顾”转变到“老年人口独立自主和积极向上”。任远提出:实际上我国现在对老年人口的保护和照顾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城镇的老年人口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只有40%,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金每月50元,这样的现状无法支持人口老龄化,更不用说积极老龄化了。因此推动积极老龄化,要认识到不是要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口积极的问题,而仍然是国家和社会要为老龄化发展做好足够的社会准备,如果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没有良好地建立,如果经济生产体系和社会生活体系还是排斥或者不利于老年人口参与,那么积极老龄化就无从谈起。因此国家和社会,以及一个城市为人口老龄化做好足够的准备,包括物质财政、健康、教育、就业等各个方面,做出社会体系的开放性调整,才是积极老龄化的基础。  
  第二个误区是认为积极老龄化仅仅是“老年人口问题”、“养老问题”。任远告诉《新民周刊》:积极老龄化的社会政策不能仅仅聚焦于老年福利政策。“我们说来说去,应对人口老龄化,就是说要做好养老服务、完善老年保障,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是对的;但养老服务和养老保障体系是老年政策,实施积极老龄化更需要关注‘养老’以外的其他内容 。”
  积极老龄化需要考虑经济的生产率体系得到增强,这样才能支撑老龄化社会的福利经济;需要考虑健康和公共卫生体系的改善,不仅是老年疾病的治疗,而是说从出生乃至从怀孕开始重视健康,重视出生缺陷、重视母婴健康,重视减少肥胖,重视减少慢性疾病,才能够使人们在老年过程中更加健康。老年人口因为疾病多医疗开支很大,从数据看起来社会对老年人口医疗做了很大的投入,但这并不是积极老龄化;而从胎儿开始重视健康,使得老年过程中健康得到改进,才是积极老龄化。
  任远提出,相关政策聚焦在人口老龄化的整体过程中,才是有效的积极老龄化;反之,就未必有利于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精准施策与智慧养老
 
  在参加上海本次人大会议的区县全团审议时,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指出:做好民生工作关键是精准施策。“现在上海的老年人关心什么?”他说,尽管老年人的定义是60岁以上,不过如果精准分析,有“老年人中的青年人”“老年人中的中年人”,还有“真正的老年人”。
  对此,任远评论:确实,人口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别性,使得整齐划一的政策是未必科学的。精准施策,实现对老年人口有针对性的服务,还是要基于老年人口自身的需求。例如贫困人口生活补助,与其逢年过节给老年人口送油送粮,不如将生活救助直接发给老年群体,他们会根据自身需求来购买相应服务。老年人口的服务购买需求发展起来,有相应的市场和社会组织来对接其服务,精准服务就能够得到实现。因此要满足老年人口的有针对性的需求和服务,需要发展出各种丰富的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鼓励聚焦老年群体的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
  在他看来,实践已经证明:社会组织服务的直接性和针对性,能够更有效率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具体需求。例如增强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固然可以让政府定期为老年人口提供健康检查,但是有些检查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而老年人口参加“高血压俱乐部”“糖尿病俱乐部”等社会组织,得到的筛查、咨询和健康指导可能更加有针对性。
  他说,通过一系列丰富的社会组织,也才能将不同老年群体的意愿和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例如失独老人、残独老人群体的具体需求,通过组织化而不是分散化的方式反馈给政府,才能有助于协商沟通和有效解决问题。同时,通过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才能使政府的养老支持有针对地落地,并通过各种社会组织的创新和相互竞争,使得服务质量提高。
  近年来,上海一直贯彻着“9073”养老格局——90%老人通过家庭养老解决,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这“7”与“3”中,大多数或是高龄、独居,或是经济收入低,是老人中的困难群体。各个街道下属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社基本承接了“7”中,国家需要托底的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
  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力量有限,也会有“吃不下”的情况,机构就会把部分老人分给或转包给社会组织来做。除此之外,那些普通的、达不到国家发补贴的老人,通常才是养老社会组织最大的目标群:他们需要相对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同时也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关于上海正在大力推行的“智慧养老”,任远提出:技术进步提供了老龄化社会的应对出路,使得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对人口老龄化的未来前景感到乐观。“我经常用的一个比方是,到了冬天我可以通过网络为在异地的父母购买保暖鞋、购买电暖气,乃至我即使在美国也可以给父母购买车票。我们提倡常回家看看,现在有了信息技术,这种随时在线的家庭关系就已经完全不是梦想,老年人口的家庭养老服务、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等等都能够通过技术进步帮助解决。技术进步显然能够促进积极老龄化的实现。”
  杨浦区是上海中心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户籍人口131万,60岁以上老人占比31.1%,高于全市28.8%的比例,而这个比例在“十三五”末更将达到34%。该区正在尝试为老人提供“智慧社区”的养老服务。
  家住延吉新村街道的平阿姨年近80,随着年龄增长,她的记忆力逐渐衰退,却喜欢独自外出,因此常常找不到回家的路。她曾经7次走失,最长一次达7个多小时,这让家人十分担心。
  社区为平阿姨赠送了一款名为“守护宝”的产品。它就像一个小型的mp3,可以挂在胸前,也可以揣在兜里,只有四五个按键,其中还有一个大大的sos按钮。sos和其他按键对应的都是亲属的手机号码,平阿姨万一迷路了,只需要长按sos键,亲人的手机上先收到包含时间和位置信息求助短信,随后就接到求助电话。
  除了能够快速求救外,守护宝的远程终端还能设置电子围栏,通过基站定位方式,实时了解佩戴者的行踪,一旦其离开电子围栏设置的范围,系统就会发出警报声。有了它以后,平阿姨再也没有走失过。
  延吉新村街道还为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一款名为“居家宝”的红外线监控设备,安装在房间至洗手间的过道上。每次老人经过红外线设备时,后台就会进行记录;如果老人连续20多个小时没有记录,意味着老人可能发生意外,居委会工作人员就会主动上门探看。
  除此之外,上海在“智慧养老”的尝试还有让老人佩戴智能终端,随时监控老人的血糖、心跳、血压等健康数据,并与社区和医院等联网,有异常情况可以实时联动报警。跌倒是造成老年人伤病的重要原因,通过动作探测感应器,结合老人跌倒的特征数据,智能设备还能实现对老人跌倒的预警。
  “智慧养老社区”建设,还有可视对讲、指纹智能识别、宠物机器人、离床感应器等技术。同时,建立全市老人的大数据资料库,善加利用分析,可以为进一步决策和采取行动提供重要依据。
  “我们不仅要重视技术进步,还要重视提高老年人口的技术能力。”任远提醒。现实中,老年群体和年轻群体之间、高知识水平的老年人口和低教育程度的老年人口之间,数字鸿沟是非常显著的。如果老年人口的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他们就能够走进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最简单的例子是老年人可以在网上和朋友打牌,而不必要因为在邻里中“三缺一”而显得遗憾。因此智慧城市、智慧老龄社会的建设,要重视提高所有社会群体包括老年群体的技术能力,并使得技术服务能够低门槛地为所有老年人口服务。
链接:市长回答你
   
  问:前一段时间我们知道上海的“老年津贴制度”方案进行公开的征求意见,请问杨市长,这个方案是否已经全部确定了?根据大家的意见做了哪些修改?什么时候能够正式推出?
 
       杨雄: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涉及到广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对此我们非常重视。在制订方案过程中,我们广泛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先后6次听取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的意见。同时在区县和街镇层面召开了600多次的座谈会,听取意见。同时还以老年人为对象发放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万份。同时很多市民通过“12345”和各种渠道给我们提出了一些非常好的意见、建议。从反馈意见来看,绝大部分人对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是支持的。现在我们正根据反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这次人代会刚刚通过了《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其中就有这方面的条款,我们将在方案修改完善以后再推出。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