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人物 > 正文

郦韩英 艺术让人生变得奇妙-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6-11-17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撰稿 | 林 涛
 
         一个原本不为艺术界熟悉的名字,近两年“空降”画坛,引起圈内外广泛瞩目。
  她就是郦韩英,一位性格率真、给人信任感、来自浙江诸暨的女企业家。
  郦韩英在上海创办的“鸿美术馆”身手不凡,接二连三推出了高质量的艺术展以及相关活动;她的馨曼艺术空间连续两年在上海艺术博览会闪亮登场,吸引买家一掷千金,屡屡创下了画家单幅作品的交易纪录。一时间,各地的画家、藏家、艺术评论家、美院师生等纷至沓来拜访“鸿美术馆”,而人们对这位艺术市场的建设者和重要推手也津津乐道。
 
影响力“横空出世”
 
  艺术市场引人入胜,而市场格局并非一成不变,艺术家、媒体、评论家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拍卖行、艺博会等等,都能在这个领域发挥作用,产生影响力。
  而郦韩英能在短短时间里打破旧有的格局而成为2016年度的“影响力新人”,原因在于,这一年间,鸿美术馆崭露头角,先后举办了《陈钧德油画作品展》《“写影意趣”——中国名家油画作品邀请展》《青年艺术家作品展》《刘南一油画作品展》《“东韵·西语”黄阿忠绘画作品展》《“浮生·心界”任传文纸本水彩作品展》《“与名家同行”——首届国际水彩名家上海年展》等等,参展的画家不仅有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艺术名家,还有许多国外名家,为“摩登上海”的城市文化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尤其她一手策划的《陈钧德油画作品展》,懂行情的人无不惊叹所选展品的精美,令人“弹眼落睛”。而人们的谈资也包括展品的拥有者——全部展品统统出自她的私人收藏。一个低调的收藏家由此浮出了水面。
  鸿美术馆隆重推出的《刘南一油画作品展》《“浮生·心界”任传文纸本水彩作品展》等等,让人看到了鸿美术馆的艺术心胸:不仅重点关注海派艺术,也热忱引进外地优秀艺术家,让更多的收藏新生代“零距离”接触中国大江南北的杰出绘画艺术。他们还推出《“与名家同行”——首届国际水彩名家上海年展》,并且主办首届“国际水彩训练营”,安排在国际水彩画领域声誉卓著的外国水彩大师西蒙尼、约瑟夫、佐拉兹等担任导师,亲临鸿美术馆向青年学员传授技艺,并与学员们一起在外滩写生,言传身教。
 
家乡山水滋养的情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浙江诸暨诞生的郦韩英,在家里排行老五。
  1970年代,安心于家乡务农和乡村建设的父母亲,竭尽全力安排了家里6个孩子的温饱,却根本无力供养所有的孩子读完高中。在农村环境里“放养”的小韩英,天资聪颖,在帮家里放鹅、放牛的时候,就喜欢拿着树枝在地上涂涂抹抹,在田野泥土上即兴绘画,是她童年里最喜欢的自娱自乐。上学后,她的成绩特别好,尤其数学等,但她上课并不一直专注,有时听着听着就走神了,随着想象力自由翱翔,她在课本的边边角角上随手画了“嫦娥奔月”等等。老师曾经问她“你的梦想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回答:“我想成为一名画家。”
  高中毕业后,为了生计,郦韩英早早就学做生意。她事业发展中有两个“最重要的人”,给了她很大的支持和帮助,一个是她的二哥,引导她走进了一个很有发展空间的事业平台;另一个是她的丈夫,做事踏实、很有韧劲,又很顾家。她与丈夫齐心协力,胼手胝足,在建筑工程、房产开发等方面,闯出了道路,渐渐垒起了自己的“商业帝国”。如今,他们夫妻俩的事业在地产、金融等方面做得风生水起,然而2014年的下半年,郦韩英突然决定与丈夫重新“分工”,由丈夫继续在房地产领域深耕细作,而她自己决定“歇一歇”,玩玩艺术收藏什么的,将家里多年积累的艺术品与朋友们分享。丈夫以为妻子只是积淀了太多的辛劳,需要“暂时休整”,过后依旧会继续在房地产项目上打拼,不料,郦韩英一旦踏上了艺术经营之路,便一发不可收,在新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渐挖渐深。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郦韩英和丈夫共同喜爱艺术,多年来收藏的书画、油画、雕塑、玉饰等等,能堆成小山了。我去过他们家,坐落在一个高尚别墅区深处一栋大house里,敞亮的空间里,无论四壁还是家具,浓郁的艺术气息,使得家像艺术殿堂,滋养着一家老少的日常生活。
  而他们对艺术市场的推动,最早可以回溯到2002年。当时中国美术学院有位画家准备举办个人画展,但场地租赁、画册出版、海报请柬印制、酒会安排等等需要200万元,这让画家难煞!经朋友牵线,郦韩英与丈夫首次尝试以“赞助人”角色提供所有资金,一方面及时化解了办展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拿到了画家的一批力作。他俩将这批作品分送各路亲友,自己也尝到了艺术资助带来的精神快乐。后来,在上海浦东购置了近三千平方米的新家后,郦韩英操心于家庭室内布置,开始搜寻更合适的艺术品。偶然一个机缘,正在新加坡度假的她步入一家当地原创画廊,目光很快被挂在门畔的一幅风景油画牢牢吸引了。
  那是她第一次“邂逅”陈钧德的作品。敏锐的眼光,使她立即感觉到陈钧德的绘画品格非同寻常——陈氏的表现主义绘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色彩鲜艳而又高贵,体现了东方表现主义的新高度;他的绘画看似取自某个场景,某些静物,却全然不受对象的局限,所画出的完全是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感受。郦韩英对自己喜欢的画家很快入迷了,源源不断,买了一幅又一幅,还不怕远途运载的麻烦,硬是从新加坡“搬”回了10多幅陈钧德的作品。当她四处打听,终于在上海找到了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本人,更是喜不自禁,她眼睛紧盯着陈钧德的那些大尺幅精品力作,陆陆续续又购买了许多。其中,陈钧德迄今所绘的最大一幅油画《梦境》(高2米,宽3米),郦韩英也不惜重金一举收入囊中。
  郦韩英意识到,对于艺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她将原先的公司总部办公室全部腾清,改造成全新的展览空间,与志趣相投的收藏伙伴一起,钻研艺术展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出一场又一场精彩的展览。原先设为公司总部的顶层办公楼,变成了她的“文化客厅”。尤其她创办的鸿美术馆,不断策划和举办各种主题的艺术公益活动,不仅让身边的朋友、也让社会公众,通过观展和讲座,提升了文化视野和生活趣味。
 
事业重心有所转移
 
  “鸿美术馆”有个硕大的实木长条茶几,厚重而朴实,洋溢着天然的情趣。这是郦韩英与朋友们谈论艺术的好地方,她经常亲自冲泡上等的普洱茶招待朋友们,与朋友们分享着她的艺术感悟。尽管她继续花不少时间打理家里的金融资产,却将更多时间倾注在绘画展览和活动上。去年,她的朋友圈就热议着两件女人体作品,一幅是刘益谦花10亿购入的莫迪利安尼的裸女,一幅就是郦韩英私人收藏的陈钧德巨幅《女人体》。郦韩英收藏的这幅《女人体》去年在上海艺博会预展的那天就有一位老板执意要买,而郦韩英只是为了分享自己的藏品而根本不舍得转手,当时的“吵架新闻”很快不胫而走。
  的确,郦韩英对绘画非常痴迷。一方面源源不断收藏艺术佳作,另一方面也将事业重心转移到了美术馆上。她每天一睁开眼睛,就想着美术馆那些事儿。为了替观众找到艺术“新面孔”,她不辞辛劳,马不停蹄奔走于北京、吉林、湖南、广西等地,每隔一段时间,鸿美术馆就会推出“新面孔”,所谓“新面孔”并不都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而是外地那些不为上海藏家或观众熟悉、却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大展的优秀画家。
  国庆长假,人家忙着举家外出度假,她却不辞辛劳,心甘情愿地在美术馆值班,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陌生观众。前不久艺博会,她连续几天亲自“站台”,与陌生的买客交流,倾听来自市场一线的评论。她对自己的要求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事实上,她已经意识到,办美术馆是一桩造福于民众的文化事业,却也是很烧钱的公益事业,急需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才能长久生存。她有了创办美术馆的目标,也源源不断投入了很多钱,却还在慢慢探索适合民营美术馆生存和发展的经营模式,为此,她可谓殚精竭虑,一方面组织高水准、口碑好的艺术展览,为公众无偿提供审美教育和乐趣,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让更多热爱绘画艺术的朋友,通过馨曼艺术空间买到自己心仪的艺术作品。他们先后推出了一些名家的限量版画、艺术丝巾、艺术茶具等衍生品,促进画家的艺术走进更多的中产家庭,也培养了新富阶层从限量版的绘画作品渐渐步入原创绘画的收藏。
 
对话郦韩英
 
  q:许多朋友惊叹,鸿美术馆举办的开馆首展——《陈钧德绘画艺术展》,全部展品出自你的个人收藏。你第一次收藏油画是什么时候?谁的作品?
  a:严格地说来,我在从事建筑管理和房产开发20年的过程中,陆陆续续买过不少书画啊、雕塑啊、玉饰啊等等,但真正谈得上油画收藏,可以说,是从收藏陈钧德老师作品开始的。我很幸运,刚开始步入收藏就结缘于这样一个风格独特的艺术大家,当然这也与自己的经济条件有关。那时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在新加坡一家画廊“邂逅”陈老师的作品后,毫不犹疑就买下了,前前后后在这家画廊买了陈老师10多幅作品。
  q:我知道你“出手不凡”,后来遇识陈钧德老师,收藏了更多他的作品。他的最大一幅油画作品《梦境》也被你收藏了。这样的收藏给你带来怎样的满足?
  a:艺术是奇妙的,当然是指优秀的艺术杰作。我家里悬挂了陈老师的许多幅作品,也有其他艺术家的雕塑等,无形之中让全家老小享受到美好的艺术氛围,潜移默化,对孩子们的熏陶是有益的。对自己也是乐趣,生活中与艺术朝夕相处,好心情自然就比较多。乐趣远远不止这些,我的朋友圈,我的事业,如今都围绕着艺术转,这是过去想也没有想过的事情,创办美术馆更是过去做梦都想不到的,今天做起来显得“水到渠成”。人生如同一个圆。我创办民营美术馆,其实是走出了一道圆弧,在中年的时候对接了童年的梦想。我虽没有成为画家,却每天与画家及艺术品打交道,总算圆了绘画梦。
  q:美术馆属于文化公益事业,“烧钱”很厉害,也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对此,你有什么考虑?
  a:我最初创办“鸿美术馆”,就没有想到靠它赚钱。我知道,全世界的美术馆几乎都是贴钱养着的,有的是政府补贴,有的是基金会运作。所以,创办“鸿美术馆”,我对“耗钱”是有心理准备的。当然,我会积极地探索民办美术馆的生存之道,自己会拿出一部分钱投入美术馆,也会将一部分私人藏品捐献给美术馆,但我还将发挥自己多年从事房地产开发和金融投资等经验,发动各方面的力量参与美术馆建设,让这个公共的文化艺术空间具有持续生存发展的能力。公益事业也需要“经营”,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q:前些天在上海艺博会上,看到了你们的展位。驻足你们展位的人很多,而你自己也亲力亲为“站台”。对于参加艺博会,你有什么感想?
  a:办好民营美术馆,是非常艰难的,不能光凭着一腔热血,还要接近观众,接地气,与市场“零距离”。所以,我每年参加艺博会,传播鸿美术馆和馨曼艺术空间的品牌,一方面探索美术馆如何获得经营支撑,另一方面也寻求更多的交流和分享。我很享受与来自各地的收藏家、画家以及美术院校人士面对面的交流,从市场“第一线”能听到许多真实的评价。譬如,油画家刘南一,在北方很有名,参加过很多全国大展并获奖,我个人非常喜欢。他的油画笔力很强,直接抒发“快意恩仇”,在艺博会上听到许多陌生观众对他的作品也有这样的共鸣,我就非常高兴。这种交流与沙龙交流以及与美术圈里的交流,完全不一样。
  q:听说你自己也绘画?能聊聊你的创作吗?
  a:哎呦,我的绘画不足挂齿,只是个人爱好。这个爱好在八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做生意是非常忙碌的,有时不免烦躁。但我忙中偷闲,一旦站在绘画作品面前,或自己拿起画笔,构思着画面,就能立即安静下来,与生意隔绝开来。一个人能安静下来,无论是画画还是阅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那时是自己面对自己,通过绘画或阅读,与内心对话,让自己的情绪运用色彩去表达,多么美好。所以,我在家里开辟了一间画室,有时哪里也不去,静静地独处,很享受。当然,有时候,我也组织一些画家外出采风,与其他画家一起去明媚的大自然里写生或创作。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