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 正文

三大战役胜利密码的 现时意义-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8-10-10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总结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说,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是非正义的,人民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人民也反对他再继续残酷地剥削人民、压迫人民。
作者|姜浩峰

  整整70年前的秋天,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拉开了帷幕。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辽沈之亮剑、淮海之决战、平津之鼎定,三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尽管毛泽东深知,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人民,但在西柏坡的他,当时并没有想到胜利的速度会如此之快。

  1949年3月23日,当毛泽东准备出发进军北平的时候,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胜利来得快,我们没有想到,蒋介石更没有想到。他天天想消灭我们,反而被我们消灭了……

  总结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说,道理很简单,这就是因为蒋介石发动的战争是反人民的,是非正义的,人民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人民也反对他再继续残酷地剥削人民、压迫人民。

  人心向背,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定胜利,蒋介石必定失败。这三大战役,包括之后的渡江战役等等,解放军无坚不摧。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胜利走向胜利,是人民的选择。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


谁来打仗


  翻越闾山,渡过大凌河,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九纵直插义县城南。在此之前,战斗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原本胶着的东北战场,人民军队已歼敌38.8万余人,收复城市77座,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公里。这一次,九纵在义县出现,令国民党军大惊失色。对方也知道——决战的时刻到了。而距离锦州50公里的义县,是北宁路的屏障。北宁路联系着东北与华北,一旦易手,战局将出现逆转。

  对手并非无名之辈。时为“东北剿总”总司令的,是卫立煌。卫立煌抗战时远征缅甸屡立战功,战后以赴美考察的名义远避内战,英国、法国、西德、瑞士、荷兰、比利时……一路行来,直到1947年秋,蒋介石发出急电要他回国。

  国共双方都在调兵遣将。只是中国共产党方面用人不疑,在军事上暂时处于下风的情况下,也并没有撤换军事主官。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一方面猜忌军事主官——杜聿明撤了换心腹陈诚,陈诚被前方官兵恶怼后换卫立煌,卫立煌顶不住又换回杜聿明,最终换回的是民心尽失、军心尽失。

  以卫立煌为例。孙中山的卫士出身,北伐时英勇沉毅。1930年蒋介石发动“围剿”红军作战,他也很“厉害”,趁虚进入鄂豫皖边区。蒋介石遂将霍山、商城、六安等县的部分地区划出,成立了一个新的县,命名立煌县——亦即如今的金寨县。但就因抗战时与八路军协同抗战,被蒋介石认为偏袒八路,被剥夺军权,暗中监视。1942年,蒋要派出远征军出国作战时,才想起卫立煌。可在重庆待命时卫立煌又被人告发通共,再次被晾在一边。直到1943年才接替陈诚入缅作战。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派杜聿明主管东北军政。杜聿明非常卖力,让东北民主联军吃了不少苦头。可在1947年开始的东北民主联军铁拳攻势下,身心俱乏不得不进行手术的杜聿明离开东北去上海治病。此时东北民主联军主动撤退,解了四平之围。蒋介石感觉东北胜利有望,再派心腹陈诚北上,那意思无疑是奔着摘杜聿明的“胜利果实”而去。可惜陈诚一败涂地。危急关头,病榻上的杜聿明根本无力前往东北。此时,蒋介石才想起卫立煌。

  卫立煌到东北后,集中兵力,固守要点。战术意图是“固点、连线、扩面”。他曾对部下说:“共军目前的战法是围城打援,我们绝不能轻举妄动,上其圈套,只有蓄聚力量,固守沈阳,以待时局的变化。”可见,卫立煌深知我军战法,且已经明白国民党只有大城市可守,农村和野外已非其“主场”。不管各地守军如何告急,不管蒋介石如何一再电令其派兵解围,他总是把兵力集中于沈阳、锦州、长春附近,拒不出战。

  在西柏坡的毛泽东看到的,则是东北战场我军实力军力正在超越国民党军。早在1947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就建立了9个炮兵团,其中包括1个战车大队,1个高射炮大队,并以东北炮兵学校为基础成立炮兵司令部和政治部,以剿灭土匪、“土改”中发展起来的骑兵部队,组成10个骑兵团和1个骑兵支队;成立了护路军司令部,将原分散各地护路部队3400余人,统一整编为7个团,以维护和保证铁路交通的顺畅。此外,还分别成立了东北军政大学、东北医科大学和炮兵、工兵、测绘、通信、军需、汽车、航空、外国语等各种专业学校,有计划地训练各种人才,以供部队发展和作战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最初进入东北的部队,没有枪、没有钱、没有冬衣、没有根据地,但当时北满随处可见日军遗弃的武器和军用物资。有些是苏军进攻时打坏的,有些是日军没来得及转移而丢弃的,于是我军就开始“捡洋落”,利用搜集来的材料,建起了机器厂、子弹厂、手榴弹厂、炼铁厂、装药厂和木材厂。到1947年,我军在东北的军工生产已初具规模,每月可生产5万枚手榴弹,全年生产迫击炮弹10万发,利用旧弹壳复装子弹500万发,生产掷筒弹10万发,使部队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弹药补充。

  1948年,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根据毛泽东确立的辽沈战役作战方针,东北野战军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并于9月10日18时上报中央军委。该计划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以奔袭动作歼灭义县及北宁线各据点的敌人,切断山海关内外国民党军之联系;第二步,集中兵力攻取锦州和打增援之敌。

  国民党方面,尽管有美国支持的飞机来运送部队,但进入东北的部队,派系林立。以据守长春的国民党军为例。主要是新7军和第60军。其中新7军主力是原新1军的新编第38师,是蒋介石的嫡系主力。而第60军则来自云南,系由龙云、卢汉长期控制的滇系地方部队。这支部队驻守长春时,曾经的“云南王”龙云早已被蒋介石削去兵权,此时正在南京任一个闲职“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在长春被围时,第60军穿着从云南一路行来的单衣单裤,看着空投物资只投放到新7军阵地。解放军派人去谈判。军长曾泽生率第60军阵前起义。

  辽沈战役打得极为艰苦,其间我军与国民党军多次拉锯,在某些战役国民党军一度占据上风。但蒋介石集团任人唯亲,猜忌高级将领,造成指挥失当,满盘皆输。

  同于1948年9月展开的济南战役,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而战场起义的国民党军官兵亦达2万余人。

  在1948年11月6日开战,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的淮海战役上,国民党起义部队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48年11月8日,淮海战役打响第三天,驻徐州贾汪地区国民党“第三绥靖区”所属部队,在共产党争取下,由副司令官张克侠、何基沣率59军、77军所辖38师、180师、132师及37师一个团共2.3万名官兵,在运河前线战场起义,使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通过防线直插陇海东线宿羊山、八义集一线,包围碾庄之敌。

  毛泽东对此评价,59军和77军起义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

  华东野战军总指挥粟裕后来说:“我南下部队如在贾汪耽误4个小时,黄百韬就可以退到徐州,那战局就不一样了。”

  在何基沣、张克侠等联名通电全国的起义电文中,对蒋介石以“蒋贼”称呼。称蒋“对我西北军仅剩之十余团部队,仍惶恐其存在,复又驱迫走上徐州外围的内战前线,陈师鲁南两年有余,兵不为补,弹不为给。蒋贼此种阴谋,全军为之寒心”。

  在三大战役期间,最举世瞩目的起义,则来自北平。

  1949年1月22日,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和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率北平城内的25万余国民党军起义,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回顾傅作义之起义,尽管很大程度上因为天津失守,傅系的主力部队35军被歼,守将陈长捷本人都做了俘虏,但另一大原因,亦在于他根本不相信蒋介石。

  蒋介石曾提出,要傅作义放弃北平,率军南下巩固中原防线。可出身于西北军的傅作义感到,如果自己南下,将很可能落得如杨虎城一般。

  在蒋介石发动内战之初,蒋介石亦在想方设法精简整编部队。可他精简的总是非嫡系部队,整编扩大的总是嫡系部队。最终导致了军心不稳,特别是各部队高级军官的军心不稳。部队不解决“为谁打仗”的问题,这仗,还怎么打?


民心向背


  辽沈战役结束的前一天,南线一场规模空前的以徐州地区为中心的淮海战役打响了。

  这里集结的国民党军队也很多,原由坐镇徐州兼领郑州的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指挥。1948年6月,因顾祝同接替陈诚为参谋总长,改由新设的徐州“剿总”的总司令刘峙和副总司令杜聿明等指挥,下辖邱清泉、黄百韬、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和冯治安、刘汝明、李延年三个绥靖区,连同以后由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总兵力达80万人。其中包括第5军和第18军这两支全部美式装备的主力,这也是国民党在关内战斗力最强的两支精锐部队。

  人民解放军投入这次战役的有华东野战军16个纵队、1个军,外加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连同地方武装共60多万人。虽然辽沈战役后全国范围内解放军在数量上已占优势,但在淮海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上仍占优势。

  解放军又是如何做到以少胜多的呢?首先,还是各部队统一指挥,齐心协力。

  1948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决定:“由中原局管辖津浦路东陇海路南包括豫、陕、鄂整个地区,统一该区党政军民一切工作之领导”,且“陈毅、邓子恢同志加入中原局”。解放军在淮海战场,无论是华东野战军,还是中原野战军,包括地方部队,都是统一指挥。

  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为了分权,硬是在此设立了“华中剿总”和“徐州剿总”,而以刘峙担任更重要的“华东剿总”司令长官,人称“小诸葛”兼任“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的白崇禧,怎会将刘峙放在眼里?国民党军80万大军各自为战。

  而人民解放军,则不仅是60万大军齐心协力“捏紧了拳头”,更兼有支前民众的支持。

  陈毅元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解放军打到哪里,支前民众的小推车就把粮食推到哪里。

  淮海战场,位处中原与江南交接之所,自古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八年全面抗战,未及更多休养生息,蒋介石就发起内战。此时的徐州蚌埠一线,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而由于战役规模空前,作战时间长,战区面积大,军用物资的供应量和伤员的运送量都很大。淮海战役发起之前,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就一再指示要充分发动群众,做好战役的后勤准备工作。


  地方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一针一线、一块铜板、一粒粮食节省下来,集中起来,送往前线,人民群众提出了“一切为了支援前线”,“倾家荡产,支援前方”的豪迈口号。

  《新民周刊》记者在位于徐州的淮海战役纪念馆看到过两件展品。

  第一件是一张布满弹痕和勇士血迹的门板。这是1948年11月15日中野三纵攻克宿县的战斗中所用。某部七连在突破宿县西门的战斗中,冒着国民党军密集火力的封锁,用老百姓支援的门板、木料,在三丈多宽水深没顶的护城河上,强行架桥,使攻击部队快速通过,冲入城内,全歼国民党军第二十五军一四八师及交警第十六总队等部1.2万余人。时任中原野战军六纵17旅50团宣传股长的杨志回忆,当打完淮海战役,解放军转移时发现,周围百十里地的每个村庄,家家户户都没了门板。展出在淮海战役纪念馆的这张门板,只是这千千万万张门板中的一块而已。

  第二件是一辆从车架到车轮全木头的独轮车,为泗水县模范运输团运粮功劳车。纪念馆展出卡片上写道:“该运输团一次接受了6天运粮4.5万公斤的任务,结果3天就运粮5.6万公斤,提前3天超额1万公斤完成任务。”这架功劳车所在的支前队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带队的是年仅18岁的姑娘朱永兰。淮海战役中,支前的大小车共计88.1万辆,可以从南京并排两行排到北京。值得今日的人们注意的是——这些个支前小车,可都是无动力的独轮车,靠人推行,跨省而来。从四面八方奔赴前线的支前队伍中,有各种打扮的,操各种口音,有豫西的、陕南的,有冀鲁豫的、鲁南的,甚至还有从太行山老区来的,他们趟过厚厚的大雪,甚至是冰冷的河流。为了支援解放军做工事所需要的木头,有人把自家老人们准备的棺材都抬来了,解放军就用它们支撑起了密密麻麻的掩体、交通沟。

  组织担架队抢运伤员,是支前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宿县民工董万仲,支前前一天母亲去世,他毅然带领中队参加支前,该支队在他的带领下冒着生命危险,顶着敌人的炮火,共去前线战壕1201次,抢救伤员856人,运送战士遗体355具。

  人民群众还和地方武装一起破坏敌人运输和通讯,直接参加战斗,打击敌人。在战役第一阶段,国民党第100军向徐州撤退时,江淮军区地方武装以1个连配合侦察队消灭敌先头部队1个连,使其全军不敢西撤,后其被解放军主力部队赶上消灭。随着战役的胜利,许多国民党官兵溃散逃窜,人民群众立即积极行动起来,布下了抓捕逃兵的天罗地网。杜聿明就是被宿县张老庄农民段庆香发现后抓获的。


  整个淮海战役,支前民工——包括随军民工、二线转运民工和后方临时民工,共543万人,担架 20.6 万副,大小车辆 88.1万辆,挑子 30.5 万副,牲畜 76.7万头,船 8539只,汽车 257辆,向前线运送弹药1460万斤、筹运粮食 9.6 亿斤,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大规模作战的需要。据统计,淮海战役的第三阶段,参战兵力与支前民工的比例高达1:9。如果算上这一支力量,敌我双方实力,早已失衡,人民的胜利,实属必然。


城市里的变化


  1949年元旦,南京长江路总统府内,张灯结彩,漂亮的服务小姐在会客厅里穿梭往来,一派忙碌的节日气氛。

  面对前来参加新年团拜会的副总统李宗仁、行政院长孙科、立法院长童冠贤、监察院长于右任、总统府秘书长吴忠信,以及张群、张治中、邵力子、陈立夫、谷正纲、张道藩等60多人,蒋介石肃立在大厅的讲台上,慢条斯理地说道:值此辞旧迎新之际,中正祝诸位同仁身体康泰、生活幸福……

  接着,蒋介石神情黯然地宣读了《新年文告》。尽管其“自诫”道“中正个人领导无方,举措失当,有负国民付托之重”,但他马上推卸战争责任,说什么“政治商谈目的固在于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为自己唱赞歌。接下来又暗示自己会下野。

  南京城里,关心时局的人们在读了此《新年文告》后,无不大失所望。洋洋洒洒数千言,无半分和谈之诚意,唯见推脱内战责任之用心。

  在此之前,在西柏坡,毛泽东于1948年12月30日写就《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开头是这样的——“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在文中,毛泽东历数内战之初,“国民党反动政府在发动反革命战争的时候,他们军队的数量约等于人民解放军的三倍半,他们军队的装备和人力物力的资源,更是远远地超过了人民解放军”,而通过战争洗礼,“东北的敌人已经完全消灭,华北的敌人即将完全消灭,华东和中原的敌人只剩下少数。国民党的主力在长江以北被消灭的结果,大大地便利了人民解放军今后渡江南进解放全中国的作战。”

  此时的傅作义,正与中共秘密谈判。但他还没有下定最后的决心。北平城里,各界群众发出了“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保存北平千年文物古迹,避免几百万人民生命涂炭”的呼声。北平市政府前每天都有请愿的群众高呼:“要求和平!”“保卫文物古迹!”“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不能再打内战!”

  1949年1月1日,毛泽东发给北平前线的电报指出:“你们应抓住时机,认真进行傅作义的工作”,同时指示“傅氏反共甚久,我方不能不将他列为战犯,傅氏立此一大功,我们就有理由赦免其战犯罪责,并保存其部属”“傅氏此次不去南京是对的,今后亦不应去南京,否则有被蒋介石扣留的危险” 等六条意见。毛泽东的这六条意见,傅作义听后思想震动极大,虽然未下决心,但也终究向和平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这一天,北平市军管会和北平市人民政府在北平郊区成立,叶剑英任军管会主任兼北平市长。这也预示着,中共有决心做通傅作义工作。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毛泽东写道:“敌人是不会自行消灭的。无论是中国的反动派,或是美国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都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回望70年前的三大战役,国民党军在战场上遭到覆灭性的失败,而人民解放军因为人民的支持,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