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区域一体化的新红利-凯发会员官网
这是一次长三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思想盛宴。
1月22日,“长三角城市市长与企业家对话会”在浦东陆家嘴环球金融中心举行。
活动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为指导单位,上海社科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民周刊社和新浪网共同主办,四川水井坊股份有限公司全程支持。会上,“水井坊·2012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暨可持续发展竞争力榜单”发布盛典隆重举行。
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的专家学者对话沟通、共同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红利。有人预判,未来的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
周禹鹏(原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
加快城镇一体化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事关我国现代化战略实现的重要部署。区域一体化又是城镇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当今我国发展,越来越需要新的动力源,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更需要新的发展动力源。
世界城市群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区域一体化,特别是生产要素整合后,会带来城市群各城市新的发展潜力和势能。这些新的发展潜力与势能,与之前的发展能差比较的结果,就是发展红利。
上海包括长三角如何取得发展?未来若干年长三角地区能否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所在就是如何保持增长。1992年到2007年,上海连续保持了16年两位数增长。但是2008年,上海的gdp增长是9.7%,首次跌落到个位数。2008年到2012年,增速持续放缓。去年三季度上海的gdp增速在全国是垫底的。这种现象的实质,是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2008年国外金融危机的时候,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韩正同志曾经说,上海在外患之外,更有内忧。
上海经济增长的客观条件变了。比如,原先以土地批租的方式改造旧城,现在上海中心城区土地开发资源几近枯竭。还有就是外地大量廉价劳动力涌入上海的状况不再。如今,环境问题也越发严峻,节能减排刻不容缓。上海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着2300万人口,除此以外,其他资源非常少,需要从外地“进口”。这意味着,上海再也不能持续过去的增长方式。上海市委市政府2008年就提出,要走新路。比如现代服务业,比如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可谓是制造业的服务化。产业结构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宝钢是典型的制造业企业,我了解到它们组建了五大服务业集团。宝钢去年的利润,有50%来自服务业。
黄钦(无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无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3年,无锡将迎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家还记得2007年的太湖水危机,无锡人感受到环保问题的严重性,有无锡的企业老板,白天在无锡上班,晚上洗澡要到苏州去!面对生态烂尾,无锡将环境保护列在首要位置,先后迁出1000多家企业,目前太湖水质得到极大改善。我们正谋划从运河时代走入太湖时代,要恢复到捧起水来就能喝的状态。
无锡去年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44%。未来希望达到49%。高新产业占比希望达到47%。无锡注重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2006年,无锡出台了《关于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的实施意见》,简称“530”计划,即5年内引进不少于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重点是环保、新能源、生物三大先导产业,以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创业领军人才。相对于中央的“千人计划”,无锡 “千人计划”于2009年9月底启动,是中央“千人计划”的重要分支。按照计划,无锡将用5年时间引进1000名以上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落地,再用6年时间引进2000名,到2020年,无锡将建成集聚高层次人才、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端服务业、具有高品质人居环境的“东方硅谷”。去年,无锡还把美国的生物医药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理查德·罗伯茨博士请到宜兴,成立研究院。
无锡的民生福祉,靠发展,靠建设,靠gdp,但归根结底,要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关心落实好。我们这一代人要不愧于这个时代。
佟桂莉(杭州市副市长):
“区域一体化带来新红利”这一主题,是探求如何从区域一体化发现新的发展动力。长三角城市经过20多年高速增长,2008年起速度放缓,进入次高速增长和低速增长期。我感到城市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对于上海来说,制约在于商务成本和土地成本。杭州也一样。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能带来什么?我认为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设施的一体化,第二就是城镇化。高铁时代,上海和杭州的关系,我们杭州市民这么说:“上海多了一个西湖,杭州多了一条黄浦江。”城镇化的确是中国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杭州获得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目前正在谋划加快城镇化。杭州的城市体系将是这样的——由中心城市到小城市,到特色镇,再到中心村。杭州主城市本身产业质量较好,如今的西进,将打造杭州发展的“蓝海”,形成发展新的动力。
我觉得长三角各城市有着很好的产业互补。过早进入工业化衰退期、过早去工业化,都不符合目前中国的现状。目前应该提二进三,也就是提升第二产业,进军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要向高端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目前采取非行政性约束力的合作,组成城市联盟。这种合作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有潜力。但是长三角这么多城市合作,需要机制、载体、平台。我呼吁由上海市的职能部门牵头,各城市职能部门响应。比如建立交通专委会、旅游专委会等等,重点磋商、协作、合作,乐见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崔凤军(湖州市副市长):
从湖州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上海的龙头地位不能取消。上海不仅是长三角的龙头,还是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大城市。我们希望上海的发展可持续而稳定。
浙江的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发达。目前县域经济的困境,是转型升级的问题。转型难度非常大。未来发展必然是城市经济。如何从县域经济发展到城市经济,再进入城市群经济,实现转型?湖州会走自己的路——生态化。
韩冰(合肥市委常委、副市长):
过去长三角是两省一市。前年合肥扩容进入长三角。合肥和长三角核心区域城市相比,还是个小弟弟,基础薄弱,是1952年在县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合肥在“十一五”期间发展很快,得到了江浙沪的产业转移,受到长三角辐射。
合肥是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合肥市刚开过人代会,从会上传出的信息分析,合肥年年增收,但总量还不大。2012年合肥的gdp是4100亿元。就全国来说,去年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合肥逆势上扬,上升的势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三。改革开放30多年,合肥的基础打得不错。
沿海产业要向中西部转移。合肥是中部最靠近东部的城市,如今又融入长三角,特别适合产业转移。目前是合肥发展的关键时期。交通、环境、区位、商务成本、人才,这几方面都有优势。尤其是人才优势。合肥现在有60座大学,其中有著名的中科大。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2011年巢湖市一分为三,其中整个巢湖划给合肥。合肥从滨湖时代走向环湖时代,区位优势更加明显。所谓“背靠大别山,怀抱巢湖,奔向大海”。合肥力争成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我建议不仅一年开一次会,谈谈心,还要至少做一些实体事务。比如共同规划,在交通、环境、人才引进方面有实质进展。说到环境,你看最近的雾霾天,不是哪个地方的事,而是整个华东、华北都有。长三角环境治理也该联起手来。
陈涛(淮安市副市长):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红利是不言而喻的。从历史上看,上海的辐射作用,主要在长江以南,往西往南发展,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原来很低。最近几年长江上几条通道的打通,苏北地区受上海辐射的节奏越来越快,辐射效应越来越明显。
比如淮安。最近五到十年,经济始终保持高增长,比江苏省平均高两到三个百分点,江苏平均比全国高两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淮安的经济增长比全国高5%左右。去年,淮安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排江苏省第八位,超过苏中的扬州、泰州。淮安实际利用外资数,也首次超过苏中地区的城市。作为苏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淮安如何在节奏上跟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我们认为淮安应该主动对接苏南和上海。最近由市长带队,淮安在上海搞了两次大型招商引资活动。
张文荣(亚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听了市长们的讲述,我觉得,首先要分清区域一体化红利,是怎样的红利?是城市化红利?还是环境红利?还是人的素质提高的红利?或者是经济发展的红利?
我是温州人,最近回到家乡小住,感触很深。如今农村的房子连排建,和城里差不多。可我家门前的那条河呢?我小时候大冬天的照样在河里游泳。现在呢,那河水没法用!从前的发展,经济一上来,环境肯定坏下去。就像我们企业家,赚了钱后,把家里装修好,买了最好的床,可家周边都是垃圾,不管那床有多好,睡着也总不舒服。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共赢?
还有就是长三角一体化的问题。其实,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今后许多事可以共同规划。比如在取消高速公路收费问题上,异地养老问题上,是否能有所拓展?我们知道上海是老龄化城市。我想在南通的海门投资办养老产业,可谈了半天难度不小。其实许多地方招商力度很大,招来的企业未必有我这个养老机构好。比如我如果在海门建养老产业,上海的大医院就有可能搬过来。
严介和(太平洋商学院院长):
1945年抗战胜利的时候,中国的gdp占世界的7%,1949年占5%。1978年中国占世界gdp的份额还不如那时候!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中国迎来拐点。改革开放34年,中国的gdp终于升到了占世界10%。经济增长很高,可生产力提高是否快呢?我看不见得。还有民富问题。未来的中国,民不富则国不强!
还有教育。我了解到,最早工业化的英国,英国人把劳斯莱斯品牌都卖了。未来不出5年,教育产业将成为伦敦第一大产业!我们的教育是财政负担的。当你向教育投钱的时候,人家已经靠教育提取最大份额的财政收入了!中国人有多少出国留学的?大把的银子花出去了。我们有没有想过让外国人到中国留学?
中国的教育,我认为是教得太多,育得太少。教,是填鸭式的传承;育,是启发式的创新。我们的教育,往往导致文化的苍白。并且文得太多,化得太少。文,是背会的知识;化,是体会的智慧。我们许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症结在哪里?智慧是一种孕育。比如伦敦奥运会后,还给伦敦市民的是一座本来的城市。而回望北京奥运会后,留下了那么多钢筋水泥!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我们许多领导,领得太多,导得太少。我们知道异而不同的道理,心灵是柔软的。我们当然可以进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可也要让脚步等一等心灵!
长三角要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不仅仅是餐饮服务之类。现代服务业,就是智慧产业!智慧产业需要高端人才,需要奇才!
长三角企业家还要关注淮河。淮河流域的开发,将是一个大的增长点。包括河南南部、安徽的北部和苏北地区。
姚文琛(上海姚记扑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是上海广东潮汕商会会长。我关注在上海的外乡老板。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最近我发现很多老板,把孩子动员到海外读书,因为他们的户口所在地还在老家,在上海升学有困难。有的老板甚至移民海外。全国各地的老板都到上海做买卖,为上海做贡献。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希望上海考虑。
朱旭东(易居中国联合创始人、总裁):
我们在启东卖恒大的一个项目,开盘当天就发现上海买家很多。可许多上海人买了并不居住,成了空城。因为教育、医疗、养老三大问题在当地没有解决。还有高速收费的问题。希望长三角一体化,能为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带来更多便利。
上海的大虹桥地区开发,值得关注。最近易居中国和建设部对全国287个城市做了测评,长三角是楼市风险最小的地区。风险较大的是酒泉、鄂尔多斯。从这个意义上看,长三角地区环境优势明显,有着许多商机,有待于捕捉和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