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观察家 > 正文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差一份“研究计划书”-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8-07-2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提示:研究生教育,应是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有自主的明确目标,而非本科阶段那样知识的大量灌输。 中国研究生差一份“研究计划书”。
作者/刘 迪

  从大学排名顺序看,中国已经领先日本。但另外一方面,从大学研究、教育成果看,中国还与日本有相当距离。有人曾问我中国大学与日本的差距,我的回答很简单——中国研究生差一份“研究计划书”。这份研究计划书,其实反映了中日大学教育思路的不同,也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差别。
     所谓“研究计划书”,就是在日本,考研生要向研究生院提交一份计划,写明自己要研究什么。但中国大学生考研,不需要这个东西。如果说有,仅是一个大概方向。
  中国的研究生,除保送外,大多要考5门课,这些考研生把精力用在温习备考,但对未来自己要做的研究,大多缺乏明确思考。而中国本科教育体制,并没有告诉这些学子,究竟应怎样描述自己在未来两三年中要研究什么。
  研究计划书并非小事。常有国内同学说:老师,你给我一个题目吧。这种说法让日本教授十分惊讶。这说明一个报考研究生的同学,竟然不知道未来要研究什么;一个准备献身研究的学子,却没有自己的研究目标。这个问题不是少数。
  这实际反映了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思考,即把研究生教育当作本科教育的延长,并没有考虑两者的本质不同。研究生教育,应是创造性的工作,必须有自主的明确目标,而非本科阶段那样知识的大量灌输。从大学教育目标看,目前的这种灌输式教育,也是令人怀疑的。
  正是因为教育中的这种差异,造成赴日升学的中国同学十分困惑。尽管他们学习了4年专业课,但他们在日本考研前,却对自己的专业最前沿并不了然,更没有明确问题意识,自然也就无法写出一份有明确问题意识的研究计划。
  中国研究生教育,首先要真正让百万考生理解,研究生要做什么,究竟应怎样读研。
  中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压力,如何实现“质”的飞跃,还是要靠优秀人才。但是,假如我们的本科教育没有让学子养成“学术批判精神”,那他们就只能背诵别人现成的答案,无法开创。唯有怀疑精神,才能提出问题,开拓新的方向。
  写研究计划书,实际是研究生与大学指导教授的一份契约。研究生报考,即要提出一份自己申请学位的契约内容。大学教授则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份计划书是否可行。如果教授认为这份计划很难实现,他们或建议你修改,或拒绝招收。如果研究计划书错误,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论这位同学如何优秀,指导教授都不敢收入门下。
  以往一些同学报考日本院生(研究生),也有“技术”失败。有些计划书被教授扔到垃圾桶,原因倒不是写得太烂,最关键的是被教授判为“不诚实”。因为这些计划书没有注明出处,故教授大多判其“抄袭”。这样的计划,教授绝对不敢相信。而且,教授还担心受到株连。因此,他们绝对不会招收这种研究生报考者。
  好的研究计划书应是共通的。首先,一份研究计划书应是作者与这门学科历史的一次对话。在研究计划中,作者要考察回顾该学科的历史,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之上,作者才能开始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在研究计划书中,作者还要说明自己依据的学科方法,并阐明采用这种方法的根据。
  在社科领域,不少文科出身的同学会把一份研究计划书写成一份媒体综述。这个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对自己研究领域扎实的理论修养与明确的问题意识。这类计划书引用不少媒体报道,但缺乏建立在学科理论基础之上的逻辑思考。导师很容易发现这种计划无法写成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
  一份研究计划书,实际反映出大学教育的理念。中国侧重笔试成绩,而日本更重视研究内容、方法的考察。在这两者之间的长短得失,需要教育结果判断。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