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 正文

演出开始了!-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5-05-06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比起热闹繁荣的电影市场,演出市场低调中暗流涌动。而上海作为演出大码头,演出市场发展也呈现新趋向。春天里的申城舞台,特别是民营院团,呈现一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记者|王悦阳
 
        相比较于热闹的电影市场,上海的演出市场究竟有多大的潜力与价值?对此,早在去年4月,知名的民营院团制作人、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就给出了数字:350亿元。比起热闹繁荣的电影市场,演出市场低调中暗流涌动。而上海作为演出大码头,演出市场发展也呈现新趋向。张余认为,近年来全国民营剧团机构纷纷入驻上海,同时上海剧场建设未来一两年内将呈井喷式发展,这将为演出市场发展提供新一轮动力。
  没过多久,这一观点就在2015年的春天得到了印证,春天里的申城舞台,特别是民营院团,呈现一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粉丝经济”能走多远?
 
  五月申城,新剧不断。而这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无疑是音乐剧《小时代》的到来。并不为了艺术质量,也无关价值品位,光凭着郭敬明与一干青春靓丽的演员阵容,已引得众多粉丝翘首期盼,更何况,其合作者是上海舞台剧市场近年来的“大赢家”——锦辉传播。
  三年时间,郭敬明的《小时代》跨越小说、电影、电视剧,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市场上出现过的发展最迅猛的“泛媒体文化品牌”,而郭敬明本人也完成了从作家到导演、从导演到产品经理的巨大蜕变。特别是当“小四”首次以音乐剧监制的身份出现在音乐剧《小时代》的启动仪式上,这标志着“小时代”的巨制产业链已延续到演出行业,传统的舞台剧市场将被撬动,郭敬明的粉丝经济又将被注入一针兴奋剂。
  相较小说、电影和电视剧,音乐剧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场互动性和艺术感染力,因此音乐剧《小时代》的出现可以说是对郭敬明系列作品在其产业链上的补充,做到了平台上从线上到现场、体验上从平面到立体的全面打通。郭敬明表示,音乐剧一直是他想要涉猎的领域,它充满时代感的文化特征与小时代的时尚气质也相当吻合。正如郭敬明本人所说的那样:“之所以选择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是因为它的层次更丰富,会呈现出与影视完全不同的视觉效果,力求呈现出一种新类型的音乐剧。”
  作为锦辉方面的代表,话剧《盗墓笔记》的导演刘方祺与上海新锐音乐人吴斌担任该部音乐剧的导演。早在《盗墓笔记》创造了粉丝戏剧的票房奇迹时,刘方祺就曾表示过,只有不断通过创新的手段,才能鼓励年轻一代的观众走进剧场。此次为《小时代》制作音乐剧,刘方祺也带着这份使命感,并对结果充满期待:“很多‘90后’、‘95后’的观众也许会因为郭敬明的影响力而走进剧场,但他们或许会从此爱上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我希望与郭敬明的合作可以为这部作品增值,也希望它能带来更多超越商业的价值。”
  显然,这正是锦辉近年来多次使用的“市场兴奋剂”——明星效应与粉丝经济。自2013年7月17日《盗墓笔记ⅰ》首演于上海人民大舞台以来,《盗墓》系列话剧的每次上演,都不断给全国“稻米”们带来惊喜。《盗墓笔记ⅰ》全国77场巡演,共取得了约3500万左右的票房佳绩。2014年,《盗墓笔记ⅱ》仅在上海的45场首演就取得约2000万的票房。就在《小时代》启动的同时,《盗墓笔记ⅲ》获得了上海某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垂青,斥资联手,通过集资的方式与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合作,打算在今年夏天再燃舞台剧热火。一部民营院团制作的舞台剧,居然能获得风投公司的青睐,并非是没有根基的“海市蜃楼”,扎扎实实的票房数字,轰轰烈烈的粉丝影响,或许是其最具有说服力的“硬件”。
  然而,“粉丝经济”究竟能维持多久,迎合市场口味的作品,其艺术价值到底有多少?这些始终是锦辉所面临的质疑与问题。吸引了青年观众,赢得了粉丝票房,具有了一定的良好口碑,却未必在艺术上能产生多大的价值,毕竟好戏不叫座,叫座非好戏的情况,也屡屡发生着。这样看来,锦辉的行为是否属于“提前消费”,其依靠粉丝群体的发展道路能否走得长远,始终是业内外人士共同关注的话题。而事实上,除了锦辉,目前能牢牢抓住“粉丝经济”而获得成功的,戏剧界内还没有第二人,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角儿挑班”,喜忧参半
 
  同样是今年春天,一部由两岸戏曲界名家汇集的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也引起了市场不小的反响。开票首日,上海大剧院的现场出票就突破千张,300张从台湾空运过来的限量精美海报在半个小时内被一抢而空。不少热情观众一早就赶到上海大剧院票务中心排队,甚至从上午等到中午。一部昆曲,能引起如此大的关注,放在以往,是绝不可能想象的。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篇,留下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传世名句,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昆曲剧本《春江花月夜》的灵感即源自唐诗典故,由大陆“80后”戏曲编剧罗周创作,该剧本曾被评为上海戏剧学院“全国青年剧作家研修班”十佳作品之一。这是张军昆曲艺术中心继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5年170场盛演不衰之后,打造的又一部当代昆曲作品,同时也是“昆曲王子”张军挑梁制作的首部原创剧目,并将携手海峡两岸顶尖演员阵容与制作团队,共同打造梦幻巨制。主演是三位大陆戏剧“梅花奖”得主——北方昆曲剧院闺门旦魏春荣,江苏省昆剧院院长、著名“昆丑”李鸿良,以及张军本人,阵容可谓豪华,而加盟的戏曲名家还有京剧界的关栋天与史依弘。可以说,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位,拉出来单唱一场,都可以具有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更何况这是一次强强联手的大汇演,众家粉丝的齐力追捧,无疑使得大剧院三天的演出票房也得到了保证,而从艺术上来看,角儿云集,能否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则取决于主创团队所下的功夫与体现在舞台上的水平了。
  作为“角儿挑班”的张军,离开上海昆剧团副团长的位置,从体制内走向市场,已将近六年了。《春江花月夜》的上演,无疑是这六年甜酸苦辣的一次小结,也是其开拓探索未来昆曲演出市场的有益尝试。
  2009年9月,“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成立,也成了全国首家民营昆剧院团。自成立以来,中心影响最大的剧目,无疑是排演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该剧非但领当代昆曲之先,赢得了骄人的社会反响,在张军的带领下,更是跨出国门,先后献演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法国巴黎拉塞尔圣克卢宫,实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当代绽放。荣誉只属于过去,对此,张军从未打算止步。“作为世界非遗传承人,演好柳梦梅,继承传世之作当然责无旁贷,但是,对于一个21世纪的昆曲小生而言,为昆曲艺术的延续点燃新的火种,践行当代传播方式,探索昆曲未来的生命值,则更令我充满了热情和动力。”
  六年来,张军昆曲艺术中心每年的演出不下百场,光在朱家角的实景园林《牡丹亭》五年就演了170多场。这对演员而言无疑是最好的福音,“只要能让我站在台上演出,再苦再累心里也是满足的”。离开体制后,张军被无数次问起有没有后悔过,他总是淡然答道:“既然走出来了就没准备回头。”走出体制对很多人看来充满着恐惧和未知,在他看来则是伴随着机遇的挑战,“我始终相信,不论成功与否,你走过了一段路总会留下些足迹,经验、教训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问题是我们还有没有激情去尝试。”
  从艰苦创业到如今走上正轨,张军对内地民营团体的生存现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回顾这两年,我是不愿意想起那些痛苦的回忆,更愿意体味走过的每一个足迹带给我的收获,在接触了更多民营团体后我也有很多反思。”他提起一次在某个调研场合,有领导说起过另一位“角儿挑班”的艺术家,也是一个民营院团的团长,她在汇报时说了自己卖了家里房子筹钱做戏的故事,说是两年挣出钱赎回了房子,之后为了下一部戏又抵押房子……确实,体制外的民营团体是有很多苦,这样的事迹也很悲壮,然而,听多了总让人觉得这样的“活法”很悲哀,难道民营团体真的只能靠卖房子贷款来做戏吗?“这种靠变卖个人资产为艺术献身的举动是很伟大,但它不应该是常态。”张军说,“搞剧团除了要有一往无前的冲劲,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狠劲外,也该多多思考我们做这个事业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路在何方又要走向哪里。”
  在上海张军昆曲艺术中心初期的两年,张军也一度为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忙得脚不沾地,但很快他就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他不能摆脱这些事必躬亲,则将和他原本的理想之路背道而驰。“我最终还是要回归‘艺术总监’这个角色。”张军说这一路走来最让他备感压力的就是团队的盘整,“在创业初期昆曲艺术中心也走过一段迷茫期,在园林版《牡丹亭》上演前,整个运营团队磨合不畅,他们和我的艺术理念乃至价值观都不同。我也明白磨合需要时间,而要找到合适的团队也需要时间,近六年来我们从市场总监、运营总监到总经理也换了几茬。关键是要理想一致,价值观也要一致,总算调整到现在是初见成效了。”
  做剧团的初衷首先是要完成艺术上的理想,但从生存角度来说也不能避讳谈商业,张军的剧团现在是八口人(基本上都是行政人员),只签了两个演员,光租办公室费用就不菲,演出成本也都是卡紧了预算。即便是从事艺术工作,也还是需要懂得商业运作模式的。张军直言:“现在很多演出不具备真正的艺术商业模式,既不做长期规划,也不谙运营模式,这是不对的。长时间来我始终觉得好像昆曲这样的专业院团,是昆曲内容的供应商,但同时也需要‘上下游’来帮助推广运营。所以我有意识地在成立中心之初就开始盘整一个团队,来帮助艺术产品的专业运营。一个艺术团体要走得好走得远,需要有这些专业化分工细致到位的团队负责整体运营。经过这两年的打磨,团队已经越来越默契,我可以退回到演员的位置,只考虑怎么演好角色就行。现在我们中心基本一年三个新项目创作,从运营角度来说都是有团队负责支撑。”
  事实上,在张军之前,不少戏曲名家都曾走过离开体制,“角儿挑班”的探索之路。形式不一而足,但成功者却很少。张军的这六年,可谓披荆斩棘,喜忧参半。喜的是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精力,并寻找到优秀的合作者,从园林版《牡丹亭》到大剧院《春江花月夜》,可谓风生水起,越做越大。忧的是,无论从演出剧场,还是人员安排,演出班底,小小的艺术中心很难承担大批人的生存问题,只能靠项目合作的办法,减轻压力,分担成本,但这对于中心未来的发展来看,其实并非有利条件。
 
儿童戏剧,一匹“黑马”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演出市场的火热,离不开“白领话剧”、“爆笑喜剧”的推动。然而,从今天的票房分布来看,话剧已经并非是唯一“独大”的龙头老大了,儿童剧,正像一匹黑马一般,脱缰而起,脱颖而出,在今天的演出市场,占有很大的一块比例。
  五一假期、六一儿童节、七八月暑假……一直到十月黄金周、十二月圣诞节,乃至元旦跨年……普通人的休息日,孩子们的放假时,正是儿童剧舞台最热闹的黄金时期。经典童话剧《小红帽》,格林童话盛典《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根据“本土原创”、影响好几代人的经典动画片改编的爆笑话剧《当“没头脑”遇见“不高兴”》……近三年来,一部部作品定点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上演,引起了众多70后、80后父母带着孩子来观剧的浓厚兴趣。而这些戏的制作者,则是近年来演出市场“新宠儿”—— 上海小韦伯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
  小韦伯成立于2005年,剧团的所有成员均来自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范大学等专业高校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平均年龄在23-29岁之间,是一家由青年文艺工作者组建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作为一家融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民营演出生产和经营机构,他们充分意识到民营剧团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种种艰难。所以,不单单要排好戏,更要学会如何把戏票卖给观众,怎样把戏送出上海,形成一个良好的演出产销模式。从2005年每年不到50场到2007年突破百场,再到2008、2009、2010年度每年的演出场次都突破了150场,年均演出场次不断增加,票房收入也从建团初期的不到30万增长到如今突破了200万。特别是在儿童剧方面,着力于对于动漫儿童剧市场的培育和开发,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动漫儿童舞台剧市场的演出营销模式,也让小韦伯成为一块金字品牌。
  年轻的当家人申俊磬无疑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作为80后的戏剧人,还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念书时,申俊磬就大胆地第一次做起了独立制作人,自掏腰包排演儿童剧《金发公主》,第一轮演了12场,以惨败收场,亏损20万元。他呆坐着,在“放弃”还是“坚守”之间挣扎了一天,最终擦干眼泪,选择坚守。那一年,申俊磬才23岁。《金发公主》第一轮演出开始时,申俊磬已是一贫如洗,连啃5天馒头充饥。看着剧场里不足三成的观众,有人难免怀疑,小申会不会“蒸发”?戏演到最后几场,演员们非得在后台看到申俊磬,才肯化妆、演戏。有的演职员干脆截住他,伸手讨要演出费。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初当制作人的滋味,只有苦涩。当独立制作人,是申俊磬为自己选的路。在上戏导演系读大二时,小申发现,上台演戏他当不了英俊小生;台下导戏,他也未必能胜过同学;但自己很有经营能力,搞活动做项目,善于统筹,能拉来赞助,也能管好钱、用好钱。既然看来难成艺术家,那不妨“经营艺术”。
  于是,还是学生的他就自己投资,组建了上海小韦伯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自任总经理。但是创业初期的困境迎面击来,举债排戏,申俊磬不得不背水一战。他早上5点出门,赶到市郊的幼儿园门口摆开摊头,挂起海报,卖《金发公主》戏票。很多时候,阿姨妈妈们询问半天,申俊磬说得口干舌燥,戏票却还原封不动捏在手里。7点半一过,小孩都进园了,家长都回家了,申俊磬就立在廊檐下,在寒风中一等八九个小时,等到下午4点,家长们来接小孩了,又重新摆开摊头吆喝。就这样,他硬是把5场演出的3500张戏票,一张一张卖了出去。第二轮演出,申俊磬打了个漂亮仗,赚回20万元。这让申俊磬骄傲。他不讳言自己的“骄傲”。他说,有了成绩,如果不骄傲,那就不是他这个年龄的人了。不过骄傲之后,申俊磬依旧脚踏实地经营“小韦伯”,一人独当多面,做销售、宣传、出纳、剧务、制作人等国有院团里由好几个部门承担的工作,仓库里道具放满了,哪个演员生病了,甚至哪位特邀演员不吃辣,他都得一一过问。
  申俊磬的团队一直非常注重原创作品的创作,从他们的节目单也可以看出,90%以上的舞台剧作品均为原创作品。由申俊磬本人担任出品及制作人的代表作品,除了上面列举出的剧目,还有话剧《唐伯虎点秋香》、英国经典推理剧《圣诞惊魂夜》、都市白领系列话剧《小情歌》、美国悬疑剧《白色修道院谋杀案》,种类多种多样,很多演出行业的专家和老师都笑称小韦伯是一个充满热情的原创青年先锋队,剧团所创作的原创作品多次获得文化部、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的原创作品扶持资助及奖励和各类专业演出奖项。
  作为一家以青年成员为主的民营表演团体,小韦伯以项目制签约、长期聘用等形式吸收了众多应届、历届的高校毕业生,为他们找到了实现艺术梦想的方向、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如今,剧团每年在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中国福利会小伙伴剧场等专业剧场都会定期举办8至10轮演出季,分别上演剧团的原创动漫舞台剧、都市白领话剧作品,从平均90%的上座率,以及各专业剧场演艺中心、观众、行业专家、企业客户对剧团的高评价中就能感受到剧团的这群青年人对文艺创作认真、执著的严谨作风和良好的业务水平。艰难的成果来之不易,孩子们的喜爱和承认更加给了小韦伯团队极大的鼓励,在申俊磬看来,儿童剧不等于低成本、瞎制作,必须在保持艺术水准的基础上,选择孩子们喜欢的题材与表现形式,以赢得票房信任。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