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专栏 > 正文

“小康时代原住民”的中国电影-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9-05-22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平静地讲一个故事,平静地表现生活,平静地表现幻想,这原本就是生活。
作者|刘洪波

  看了一部叫《mind reader》(读心机)的学生电影作品,来自上海戏剧学院,有不少感想。这是一部科幻片,以影片完成时间看,这部学生作品的题材显然不是因为《流浪地球》大热而选定的。

  前些年,中国影视一直在两条道上走,一条道是古装戏,一条道是焦虑售卖。而科幻,作为一种题材,基本缺席。一定程度上,我理解这种缺席是“前小康”时代的必然。人们都在谋衣谋食的时候,精神上大概也难以优游。

  我们常说,新生长的一代,是互联网社会的“原住民”,更加习惯于互联网。按这种理解,新生长的一代,应该也可以说是“小康社会”的原住民,他们固然缺乏从温饱难得奋斗到衣食无忧的体验,但也有看待社会的平静心态,这是与历经大转折、大顿挫的一代所不同的心态。如果我们承认,总体上摆脱贫困是近些年我们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历程,那么,也可以说未曾经历贫困的一代人,将带来对生活的新体验、新看法。他们未必更坚韧,但可能对现实和历史的认知更加允和。

  可以期待,随着中国进入到全面小康,在“承平已久”状态下生长起来的一代,将能够在表现生活时,不再把贫瘠困苦作为基点,思考中国时不再以一种近乎自虐的态度去讲述比惨、比暗、比扭曲的边缘故事,不再把边缘故事弄成中国影视的潮流。一个真正能够面向生活本身的影视时代会开始。

  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定型为好莱坞电影。前些年中国电影有一种专门讲述扭曲故事的习性,使“中国电影”被定型化为一种特殊类型,进而通过“国际电影节”而形塑中国形象。另一方面,进电影院去观看影片,又意味着观看一部“进口影片”,具体地讲,就是进口的好莱坞大片。这使得电影分成了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表现扭曲为主的“中国电影”,一种是享受梦想和视听盛宴的“电影”即好莱坞式影片。

  这种模式化认识是如此坚固,以至于当我们说一部中国电影走出“比惨”套路而值得一看时,往往意味着它很像好莱坞风格。这不仅败坏了人的口味,固化了人的审美,而且内化为电影人的一种追求。

  观看《读心机》这部上戏学生作品,让我感到可以一说的,不只是它的科幻片类型,而不去摆弄一种极端个别、扭曲乃至黑暗的边缘生活,还包括它讲故事的方式不同于好莱坞的方式。它没有从头到尾、大起大落的音乐伴随,没有追随超越平常视觉的震撼化取向,而是老老实实地讲了一个故事:一种常见的人,一种常见的性格,以一种平实的镜头语言来表现的生活和幻想,以虚拟生活改变现实生活的失败。可以说,它拍的是用心的,镜头是精心的,故事是完整的,同时,这些都是以平静的态度表现出来的。

  平静地讲一个故事,平静地表现生活,平静地表现幻想,这原本就是生活。电影不只有好莱坞“梦工厂”,欧洲电影在新浪潮以后的叙事风格,印度电影几分钟歌舞一次的风格,新中国电影在前三十年所形成的“现实主义风格”,都没有穷尽电影,而只是展现了电影的一些可能性,而新的可能性,应该不断产生,并不断成其为现实。

  一种文化,如果连内生的审美也被人带着走了,那么它的内核也就被改变了,它将会一批批地生产出被改变了精神的作品。一段时间表现扭曲、灰暗、悲情、边缘的作品源源产生,以及一段时间里又以好莱坞格调重塑精气神,都体现了这种“被改变”。随着“小康社会原住民”的成长,这样的局面或许就会打破了。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