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专栏 > 正文

老朋友来信-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20-04-1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年轻的时候总以为日后还会交很多很多的新朋友,其实不然。
撰稿|胡展奋


都说老朋友是一壶醇酒,以前没体会,现在有了。因为自己年纪也大了。

  今年春天特别“闷”,清明后的一天忽然接到一个微信:展奋,多日不见,近日会有宜兴新茶送到,请注意查收,周小寒。

  短短一行字顿使我心头一暖:周小寒,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鼎鼎大名的消化道肿瘤专家!多少年未见了啊!

  还是三十年前,我在《康复》杂志做编辑的时候,周小寒医生是我的主要作者,《康复》杂志那时是上海的著名科普月刊,发行量长期保持在80余万份,因此作者队伍浩浩荡荡,与我比较投缘的作者除了周小寒,还有姚克裘(香山中医院)、汪宗俊(一医大药学院)、姚德鸿(市九院)、杨秉辉(中山医院)、李谋秋(华山医院)等,当时都大我十多岁,我做编辑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每次开选题会,我都会为每一位作者准备好几块“砖头”——能诱发他们联想同时也当令的选题,美其名曰“抛砖引玉”——他们可以拿下我推荐的选题,也可以自选由此激发的新选题,每个作者的专业背景不同,我设置的“砖头”也不同,比如周小寒擅长消化系统疾病,姚克裘擅长中医药养生,姚德鸿擅长泌尿系统疾病,汪宗俊偏重写西医用药误区,杨秉辉则是综合类的,他们都会收到我不同类别的“砖头”,此举颇受他们的欢迎,我们的关系也就特别地融洽,周小寒稿件的字迹总是特别清爽,善于形象而深入浅出地讲清楚一件事,而且要言不烦,“字控力”极强。

  当然医院里有什么事我也会找他们,1988年的甲肝大流行,就上海市民的心理感受而言恐慌程度并不亚于武汉疫情,所有医院都一床难求,但只要我开口,他们一定帮忙,记得一个走廊的加床,就是周医生亲临现场解决的,还有高度紧缺的板蓝根、茵栀黄,姚克裘医生让黄鱼车一下子搞来一车,办公室几乎成了物流分拣摊……现在回头一看,那是我社会上混得最好的时候,可惜当时一点也不珍惜,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我记得我们最后一次欢聚是去云南昆明参加一次全国性的科普会议,我带队,十多个科普作者包了三进卧铺,那是《康复》杂志最有钱的时候,杂志社带好美食与美酒,唱啊笑啊一路欢歌到云南。周医生虽然为人安静,但那几天也与我们一起“疯”,多年后大家还提起这次云南行。

  1994年以后我们联系少了,我离开了《康复》杂志,周医生则创办了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这可是了不起的大事,须知医院的任何专业科室白手起家都难,因为上海这个地方懂行的人太多,指手画脚的也多,更何况是“肿瘤科”,但周医生迎难而上,终于在强手林立的上海成功地打出了一片天地,形成了“市一肿瘤治疗”的特色,他后来的荣誉极多,但他最看重的还是“市一肿瘤”的“开山门”,现在他虽然退休了,但是肿瘤科每逢喜庆总要来请这位创业的“老祖宗”,可见他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日后还会交很多很多的新朋友,人生的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其实不然,事实上交朋友也有“窗口期”,其规律是,越老越交不到投缘的朋友,大抵四五十岁之前,命运给你指定的也就这么几个,以后年龄越长,越来越“以利相交”,所谓“缘”,本来就是指“额度”也。

  故真正的老友是直觉的投缘,常有几十年不见面,而仍然一见如故者,一如周医生赠我的宜兴名茶“九香翠芽”,虽没有龙井那么大的动静,但鲜爽醇厚,九潽之后,居然还有若隐若现的兰花香。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