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河,见证上海的东方自信-凯发会员官网
在7月底上海制定出台的《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 深化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特意提到“全面提升‘一江一河’沿岸地区文化功能”。江,是黄浦江;河,就是苏州河。
世界上很多著名城市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例如伦敦与泰晤士河、纽约与哈德逊河、巴黎与塞纳河、东京与江户川,城市因不同的河流塑造了自身独特的气质。很多人认为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殊不知,先有苏州河,再有上海滩。事实上,苏州河更像是上海的母亲河,也是魔都的一张文化名片。
上海“一江一河”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轴线。如今的苏州河愈加国际范儿,连接着人民与城市,透着这座全球卓越城市的活力和软实力。
海纳百川的底色
苏州河,本名吴淞江。历史上,吴淞江曾是长江口南岸的第一大河,不仅是太湖水重要的外泄渠道,还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运输要道,沿海、沿江各地船只由此进出汇集于青龙镇,后者也因此在唐宋时期成为江南重要的贸易港口,被人誉为“小杭州”。
1843年上海开埠。一些外国人通过吴淞江行船至苏州。他们称吴淞江为“通往苏州的河”。“苏州河”之名逐渐流行。
英国人在黄浦江、苏州河、洋泾浜江河交汇处划定了英租界的势力范围。这片水网纵横的四通之地势必成为货通天下的贸易中心。继英租界之后,美国人在苏州河北岸设立了美租界。英美租界1863年合并成了公共租界。
因为公共租界就设立在苏州河畔,这里就成了上海最洋气的地方。以当年的礼查饭店(如今的中国证券博物馆)为例,中国第一盏电灯在这里亮起、西方马戏团在这里首演、中国第一部电话在这里接通……
与此同时,因为受到租界外商洋行的影响,苏州河沿岸也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1912年,来自无锡的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苏州河北岸如今的苏河湾一带创办福新面粉厂;1916年,在苏州河南岸如今的陕西北路一带,杨济川、叶友才、袁宗耀合伙创办华生电器制造厂,成为中国第一家能生产电风扇的民族工业企业;1946年,吴蕴初在沪西苏州河北岸陈家渡附近设厂房,生产佛手牌天厨味精……
而1916年诞生于北苏州路470号的上海总商会,始终怀抱着“国”的责任,从提倡国货、实业兴国,到一次次在山河破碎中挺身而出。
从某种意义而言,正是当年苏州河畔租界林立、华洋杂处的格局,奠定了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
文脉线索的流淌
苏州河不仅见证着上海的工商史,更流淌着这座城市的文脉线索。
今中山公园一带旧名“吴家宅”,是以吴姓人集中居住而得名的一个自然村落。据记载,1879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购进了吴家宅北端临苏州河的一块地,并将圣公会在虹口的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迁往新址,成立圣约翰书院,它就是圣约翰大学的前身。
而圣约翰书院所在的吴家宅湾,曾建了一座小万柳堂,主人是近代史上被尊为“英杰”的廉泉及其夫人吴芝瑛。廉泉是清光绪年间的礼部郎中,与孙中山关系密切,后辞官回乡,在上海创办文明书局。夫人吴芝瑛是“曾(国藩)门四弟子”之一的吴汝纶的侄女,和秋瑾是好友。而小万柳堂珍藏了廉泉吴芝瑛夫妇珍藏的书画,两人接待文人墨客至此参观,这里也一度成为上海文化人的“沙龙”。
苏州河上的书卷气,还来自于出版界。1902年,张元济主持的商务印书馆迁至苏州河畔的宝山路。22年后,商务印书馆出资建造了5层的东方图书馆,被誉为“亚洲第一图书馆”,巅峰时期曾藏书46万册。1927年3月,东方图书馆曾是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工人纠察队总指挥部,周恩来亲自坐镇指挥。令人遗憾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东方图书馆被日寇焚毁,商务印书馆30多年收集的大量中外图书杂志均付之一炬。
除了留存的书卷气和红色记忆,苏州河也在上海戏曲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年,许多来沪闯荡的人都是坐船来的。苏州河畔福建路桥(旧称老闸桥)边的老闸戏院,就是上海越剧发祥地,一群群坐着乌篷船从绍兴来的女孩在此登台。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等越剧名家当年都在此唱红成名。
从象牙塔到名人堂、从出版界到戏曲界,静静流淌的苏州河彰显着上海的文化影响力——包容度高、思想多元,文化底蕴深厚。
苏州河岸的“东方艺术品”
在全球文化趋势下,东方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是引领家国精神与世界沟通,构建文化自信。而当下的苏州河,不仅是城市空间划分与融合的地理边界,更是上海文化生活与人文情感重要的空间载体,是关于这座城市空间呈现与文化想象至关重要的意象符号。
以2021年第四季度预计入市的苏河望为例,这个由建发房产、融创中国和融政携手开发的项目,代表上海的一种东方文化审美,通过创造时代与文化联结的生活场景,将人居作品化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向世界展现一种东方自信。苏河望以“东方艺术品”为精神内核,将望族精神、传承礼序、文化遗产融会一体;以中国文化遗产“苏州艺圃”为蓝本,从规划布局到建筑形体,都遵循东方建筑美学的传统。
苏州河是上海的血脉和记忆,也是上海人的精神家园和守望地。而苏州河岸的苏河望,不仅是东方审美的高度呈现,也是面向世界的全新文化符号。(撰稿 王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