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也曾是一名“饭圈”女孩-凯发会员官网
作为一个1986年出生人,曾经的“饭圈女孩”,我小时候追星比起现在可简单得多——那时,移动互联网浪潮还未席卷而来,一台walkman(discman)、一盘卡带(碟片),加上一堆周边,就可以是追星的全部。
我会攒下有限的零花钱,只为多买一张偶像的专辑;
我会去收集他的贴纸、海报,贴满文具盒、笔记本、寝室的墙壁,甚至天花板;
有时,和小伙伴一起合买一本杂志,我们会各自剪下与偶像有关的板块,装进专门的透明文件夹里;
……
而如今,造星的速度愈来愈快,粉丝们为偶像应援的方式也随之产生变化,被动式追星,已经走向有组织、有规划的养成式追星——不再仅仅满足于购买专辑、演唱会门票,愿意为了自家偶像投入更多时间与金钱,只为了让偶像得到更多的商业机会与曝光。
其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粉丝也有不同的追星套路。在追星方式上,孰优孰劣非一言以蔽之。只不过,我更怀念我们那个时代,因为更纯粹一些。
我的首批“老公们”,被我贴满了寝室的两面墙
现在年轻的日剧迷可能不太知道,我们小时候可是在电视上看的日剧。大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因为没有互联网,也没有字幕组,且资讯匮乏,人们只能被动接受电视台“准备”好的粮食。但也因此造就了全民追剧的局面,每天黄金时段,人们守在电视机前听着赤名莉香说着配好的普通话。
没错,就是普通话!当时的“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就和好莱坞电影译制腔“看在上帝的份上”一样具有特色。
除了《东京爱情故事》,《101次求婚》《同一屋檐下》《星之金币》《东京灰姑娘》等一系列日剧的引进,引发一阵“哈日”潮流。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对日本明星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真正入迷,还应该是到了高中。记得在同班同学的带动下,接触到了日本杰尼斯事务所的偶像们——从他们出演的电视剧,到杰尼斯jr.(未出道的练习生)主持的节目《少年俱乐部》(bc),再到演唱会等等。感谢当时兴盛的盗版碟产业。
近畿小子(kinki kids)和kat-tun(kt,先以jr.形式活跃,2006年正式出道)是我那时最喜欢的组合,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就是我的“老公们”。
由于当时的网络搜索技能还未熟练掌握,于是,位于上海老城厢的文庙成了我每周都要打卡的地方。每天下午4点半或是周末,文庙的主角几乎都是和当时的我一般大的20岁以下的年轻人和学生,除了关门的夫子庙,到处都是他们晃动的身影。这里是他们的天堂——影碟、海报,还有各类可定制的周边,是一个“淘宝”的好去处。
由于没有店招,初来这里的人很可能会错过一些隐藏店铺。而粉丝心中的宝藏店铺靠的都是口口相传。在那里可以买到所谓“原版”的专辑,以及明星照、应援扇等官方周边,就连盗版的综艺节目更新速度都是最快的。贴心的商家会在店里放一台小电视机,买之前可以给顾客检查看看是否正常播放。
在微博、抖音、快手还未出现的那些年,贴吧、论坛和qq群是粉丝聚集的主阵地。但当年很多最火的论坛因为服务器的承载每年只在特定的日子开放注册,比如该明星的生日等。注册到了就是普天同庆,论坛有自己的字幕组,还有各路大神分享各种珍贵资源。通过每天登录、积极留言等途径就能赚取积分,凭积分可以下载资源。那时,我最喜欢的就是搜集最新的日杂高清扫描图。而论坛里一连串的明星友链,就是自己偶像身份的象征。
正如有位豆瓣网友说:“论坛追星时代是‘圈地自萌’,像在自己家开party。”粉丝们在电脑屏幕后聚在一起,更多的是“自家人”的分享,而这份分享不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看到。
进入大学校园,高中收集的kinki和kt的海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被我贴满了寝室我床边的两面墙,因为在家贴会被我妈批评教育。
花不了时间,当不了“粉头”
2004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开创了新的选秀节目模式,并在第二年就创造了地方卫视收视纪录。在上海亦有《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虽然节目不同,但赛制大同小异——区域海选后进入总决赛,全民短信投票参与,票数高者则有更大几率晋级,最终优秀选手签约出道。
在我看来,选秀比赛的出现,让粉丝找到了除现场观看演出外,另一种和偶像产生互动的形式。偶像与粉丝之间的距离不再遥不可及,开始产生更强的粘性。
2005年的那个暑假,我也开启了“疯狂”的追星模式。几乎每周都会前往老沪闵路附近《型秀》的录制地,不管能不能进入现场,在场外见到喜欢的选手的概率也是很高的。
为了积聚人气,当年的参赛选手都会建立自己的qq应援群,本人也在其中。他们会固定时间与粉丝互动聊天,也会发布一些行程安排。
记得当年7月17日薛之谦生日当天,他在yy聊天室(记不清了,反正是个语音聊天室)与粉丝互动。当天来不及赶回家的我人生第一次走进了网吧,还愣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开麦唱起了生日歌。现在回想起来,真的都觉得有些“羞耻”。
因为粉得早,活动经常出现,网上也较为活跃,也有可能是年纪稍微大一点,慢慢地,包括我在内的五六个女生成了类似现在的“粉头”,除了要管理各种群之外,还要安排人在活动中到场、献花、喊口号……
后来,像每场活动要制作灯牌、海报等应援物外,有点“技术”的粉丝还流行为自家偶像建立“xxx全球后援会”之类的论坛,诸如这些都需要钱。怎么办?只能筹款!
当时,为了做到公开透明,由一个人在银行开户并保管存折(还没有银行卡),两个人分别设置密码的前三位和后三位,现场还有其他两人在场监督。每笔粉丝的打款和支出都有专人记录。
那时候大多数人用的还是非智能手机,比赛时段都紧张地坐在电视屏幕前,投票赛道一开通就赶紧开始发短信投票。想要给支持的选手投票,首先要花1元钱定制短信(联通和小灵通用户为0.5元),收到回复后才能投票。可以说,粉丝们每个月的话费,几乎都贡献给了自家偶像。但每个手机号的投票次数有限,因此街头经常出现粉丝成群结队手把手教路人投票的壮观场景。
印象中,除了手机直接投票,当年下载彩铃也可以为选手拉票(要不就是记销量),于是我把家里人和好朋友的彩铃都设置成了《认真的雪》。
再之后,因为开学了,学校又在遥远的松江大学城。以学业为重的我,因为抽不出足够的时间,也就逐渐远离了核心粉丝圈。
而当四年大学毕业,从墙上撕下那一张张海报,便宣告了我的追星时代结束了。看着斑驳的墙壁,只能感叹一句“爷青结”。(撰稿 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