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有这么多合唱团-凯发会员官网
3月中旬一个周日晚上6点,上海复兴中路黑石公寓3楼准时传来了合唱团的歌声。男声,女声,时而引吭高歌,时而浅唱低吟。驻足在远处聆听,好似一个个风格迥异的故事不断向人娓娓道来。
在排练开始前,作为指挥的洪川,环顾四周,然后提醒自己的团员,做好准备。时间一到,随着洪川喊出那标志性的“ready? go!(准备好了吗?开始!)”这些来自复旦大学echo合唱团的成员们,开始了他们又一次的常规排练。
由于站在人群中央指挥,洪川往往是最令人瞩目的那位。他一身黑色穿着,谱架旁放着一张小桌,桌上摆有一瓶水,一条毛巾。当天上海刚入春,而他只穿了短袖,起初多少显得格格不入。不过半小时后,随着他全身心投入指挥,《新民周刊》记者也明白了缘由。对全神贯注的他而言,指挥消耗了大量精力,不一会工夫他便满头大汗。偶尔停下休息时,喝水与拿毛巾擦汗就成了仅有的额外动作。
作为一支起源于复旦大学学生社团、由学校研究生工作部资助的合唱团,echo已经有12年历史。近年来,他们时常活跃于沪上古典音乐圈。合唱团如今依然在复旦的校园里有“学生团”,而当晚参与排练的大部分人,都已从学校毕业数年,是这支合唱团当中比较资深的“毕业团”。平常工作日,他们有人是高分子工程师,有人是医生,有人是金融机构白领。职业各不相同,但到了每周日晚,他们共同以合唱团团员的身份出现在此。
合唱伴随这批echo成员从校园走到职场,赋予了他们平凡生活中另一种充实的可能性。像这样保持热情、定期排练的民间合唱团,在上海还有不少。正如上海电视台《最美合唱团》节目制片人王宁所言,“上海无疑是一座拥有合唱团文化的城市。在专业合唱团以外,那些规模不等、年龄各异、来自各行各业的民间合唱团们,各有各的美,而他们又共同唱出一番‘大美’,唱出上海这座城的美丽动人”。
上海为什么有这么多合唱团?
上海的合唱团,近年来频繁活跃在大众视野中。几年前,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以一首《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哪里了》,让无数网友眼前一亮;2021年2月,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又用一首《少年》,让人们看到了上海的民间合唱团的另一面。
不过,沪上合唱团,还远不止这些。从2019年至今,《最美合唱团》两季节目,汇集了上海各年龄段、各行业的30支民间业余合唱团。他们以合唱作为切入点,对上海城市的多重风貌进行了呈现。
谈到这档节目最初的由来,王宁对《新民周刊》表示,很多人小时候或许都曾有过参加校园或班级合唱团的记忆。这种集体记忆令人难忘,在今天又得以延续下来。因此,在上海电视台与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节目组率先将目光投向今天上海那些校园合唱团。
如今在上海,几乎所有大中小学都开有合唱社团,《最美合唱团》中来自各个校方合唱团的数量也是最多的。可以说,学生合唱团是这档节目的起点,更是上海的合唱团文化之起点。
早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艺术氛围在学校日益浓厚,现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的前身之一——中西女墅,开设了两个学生合唱团,其时而被称作“chorus”(合唱团),时而又被称作“choir”(唱诗班),最终又合并为“歌咏团”。当时校方认为,组建这一类歌唱社团,不仅是教授音乐那么简单,而是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并拓宽视野,树立更加高尚的情操。
每周定期排练,收取会费,参加各种活动与比赛,这些现代合唱团的常见形式,在当时的上海校园合唱团之中已然形成。因此,对这一段历史有所了解,也就不难明白这座城市的合唱团文化与学生的渊源。
时光流逝,这些往日的校园合唱团哪怕已经不复存在,但依旧为这座城市留下了最初的合唱团文化。此外,对于当年拥有过合唱团的学校,把校园合唱团继续办下去就显得更有必要。
第一季《最美合唱团》中,如今上海市第三女子初级中学的天籁女声合唱团站上舞台,而她们献唱的歌曲,正是当年的《中西女校校歌》。歌声与时光交错,唤起了往昔合唱团的记忆,也令上海的城市记忆浮现在观众眼前。
校园合唱团确实赋予这座城市合唱团文化的缘起,但在今天看来,上海的民间合唱团又不局限于校园。“我们在做节目的前期过程中发现,其实各行各业都有很多有意思的合唱团。”
在王宁看来,合唱这件事,天然具有凝聚力。那些分布在不同行业或者岗位上的人,出于对合唱共同的热爱聚集起来,组成了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合唱团。可能他们各自在生活里,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但每当来到合唱团里,又迅速变得专注起来。
除了自身的专注和热情,这些多种多样的合唱团能够在当下得以存在,当然与上海这座城市本身存在着双向的联结:一方面,海纳百川,讲究包容的城市精神让他们有了存在的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这些形态各异的合唱团也以自己的歌声与特色,唱出了上海之美。
合唱,如何唱出上海之美?
自从《最美合唱团》播出以来,观众从中发现一种新趋势,即合唱艺术由外向内的转变,尤其是展现出母语文化的自信。例如,福山外国语小学合唱团用上海话来演唱《山居秋暝》,展示了沪语的雅致精巧。
原本,作为一所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外国语小学,这里一直强调的是“国际化”。然而在节目中,福山外国语小学合唱团选择回归“初心”——用沪语唱唐诗。孩子们身穿传统布衣,将沪语唱出了古色古香的韵味,听赏起来别有风味。
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松江外国语学校susie童声合唱团,在《最美合唱团》中展示了松江、青浦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山歌”。“田山歌”是吴歌的一种,是指产生在宽广辽阔的大自然环境和野外劳动生产场合中的民歌。“田山歌”与江南地区的稻子文化密切相关,距今有千年历史。
除了从语言上展现上海之美,我们同样能够在这些民间合唱团的成员身上看到城市精神一直强调的包容。
采访中,王宁对记者提到了成立于2010年的侨光中学合唱团。原本这是一支“招女不招男”的合唱团,直到一位男生的出现。这位男生名叫赵岱,不到5岁时便进入上海中福会少年宫小伙伴合唱团学习合唱。从那时起,他每周来回3小时,从上海浦东的川沙,往返市中心的少年宫唱歌,坚持整整10年,只为享受从小就给自己带来无数快乐的合唱。
来到侨光中学后,为了有更多机会参与合唱,赵岱想要加入学校唯一的合唱团——女子合唱团。他多次找到合唱团老师,表达了想要加入的念头。最终,老师被赵岱的坚持所打动,同意他加入,但前提条件是,他只能配合团队唱女声。
赵岱的加入,使得侨光中学女子合唱团改名为侨光中学合唱团。一开始,女生们并不喜欢这位腼腆的男孩。但是随着排练越来越多,女孩子发现赵岱是合唱团中音乐基础最好的,他也能够帮助其他团员成长。上海的女子校园合唱团有很多,然而赵岱这样的存在,如今却使得侨光中学合唱团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特色。
合唱团的时代新意
能够唱出上海之美的合唱团,如今不在少数。不过,作为非商业性质的民间合唱团,很多都得面临生存的现实难题。
“习惯了”,是洪川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多次提到的一句话。看过他们今年在《最美合唱团》节目上的最新表现,很多观众会好奇:这些白领们平常都有自己繁忙的工作,为何还能常年保持对合唱团的热情?
在洪川看来,与其说是热情,不如说已经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就像吃饭睡觉那样的习惯。“我从高中开始就有加入合唱团的经历,一步步走来,已经过了那种‘玩票’的阶段,合唱早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虽然在指挥合唱团时,洪川难免大汗淋漓,他自己也承认进入到一种“自嗨”的状态。但是,洪川在生活中又是个“工程师思维的理性派”。“没办法,我已经习惯了。我们还是业余合唱团,大部分团员没法和专业人士比,这时候就更需要指挥通过肢体语言,去带动他们。”
用洪川自己的话说,自己既是排练和演出的指挥,也是合唱团平日里的艺术总监,常常需要对接各种琐碎的细节,“又当爹又当妈”。好在经过多年发展,其他资深的团员也能够帮洪川分担压力,譬如帮他指挥部分场次的排练。
今年年初,《最美合唱团》让更多人认识到他们。有些合唱团通过上节目的方式实现出圈,为更多人所熟知;同时,正是因为有节目“牵线搭桥”,一些刚刚成立的合唱团得以继续存在下去,比如“上海援鄂医疗队合唱团”。
2020年上半年,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使湖北武汉一度陷入危难之中。一方有难,八方相助,上海各大医院派出的援鄂医疗队,在当时帮忙化解了这场危机。节目组以此为契机,在援鄂医疗队返沪之后,找到其中部分医疗人员,邀请他们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合唱团。
“在我看来,组建这支合唱团,可能是第二季节目最有意义的事情。那些医疗人员返沪后,回到各自岗位,彼此之间可能很长时间都没能再联系。然而当我们找到他们说明来意后,虽然他们很忙,但都不约而同地决定要加入。”王宁告诉《新民周刊》。
最终在节目中,这支新成立的合唱团演唱了“逃跑计划”的代表作《夜空中最亮的星》。王宁说,选曲的灵感来自当时上海首位援鄂“逆行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钟鸣。钟鸣从武汉返回后,时常一个人单曲循环这首歌。因为在武汉的疫情最为严峻时,身边常有人说,“如果你觉得天上的星星很亮,那是因为你没有看到过护士的眼睛”。
校园合唱团,老人合唱团,亲子合唱团,援鄂医疗队合唱团,这些形态各异的合唱团,唱出了一首首动人的乐曲。然而,他们所歌唱的,又不仅仅是乐曲本身以及艺术的享受。这些民间合唱团,真正让人看到上海不同面貌的风景:名校传承的时代脉搏、沪语文化的积淀、对于“他者”的包容、大灾大难面前甘于奉献的精神等等。这些上海之美,伴随着时代发展,与人民共同呼吸成长。因此,这座城市的动人之处,或许很多都藏匿在街头巷尾合唱团的歌声里。(记者 王仲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