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凯发会员官网 > 正文

张曦:实验室里的疾病“捕手”-凯发会员官网

日期:2019-12-25 【 来源 : 新民周刊 】 阅读数:0
阅读提示:疫情早期对引起“非典”的病原并没有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她和团队要面对全市500多家监测点医院的所有病原检测工作。
作者|应 琛

梦中的张曦被一阵急促的来电铃声吵醒。此时是2015年大年初二的凌晨两点,电话是单位值班室打来的,同事告诉她,上海出现了一例高度疑似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患者从非洲疫区返沪,病情非常严重,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对其是否感染进行检测和判定,为精准地开展后续防控措施和防控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张曦起床出门,与同事一起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即“p3实验室”,这里是检测埃博拉病毒规定场所。

  由于埃博拉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致死率极高的病毒,实验人员必须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带上n95口罩,再套上面罩,同时还要承受着如同身处高原般的负压环境。同事都劝张曦别进实验室,但作为团队领头人,她更清楚尽可能早一分钟明确结果,将对潜在传染源的及时控制产生非同寻常的意义。

  没有丝毫犹豫,张曦第一个走进了p3实验室。实验室外,上海市政府部门、卫生主管部门都急切地等待着检测结果。经过整整一夜的检测,第二天清晨,实验室传来确切的结论:“不是埃博拉病毒”。所有等待着结果的部门,都松了一口气。

  张曦,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所长。像这样的“战役”,她在30多年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每一次,她都带领着团队在危险遍布的未知病原世界里探索着,破解病原密码。

  无论冬夏,不分昼夜,为保障上海这座繁华之都的公共卫生安全,张曦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心血。


时刻待命,实验室里的侦探


  采访当天,一头短发、戴着眼镜,身材娇小的张曦出现在记者面前,少了些想象中的雷厉风行,多了几分温和。她那身整洁的白大褂经过反复穿洗,显现出的岁月痕迹,提醒着记者眼前这位疾控人的知性和专业。

  1985年从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张曦被分配到防疫站的学校卫生科。因为长得柔弱,当时没有人想到这个体重不到90斤的小姑娘未来会一直战斗在公共安全保障的第一线。

  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被疫情震撼的张曦主动请缨到防疫一线,第一次踏进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此后30年,她便与解码病原结下不解之缘。

  “当时,我有幸跟着导师胡孟冬研发甲肝疫苗,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后来我们研发出igm和igg抗体的甲肝检测试剂,各大医院都排队拿试剂,可抢手了。之后,我们又研制出甲肝减毒活疫苗,造福了更多百姓。”张曦向《新民周刊》回忆道。

  也正是那段与甲肝斗争的日子,让张曦感受到肩上的使命与生命的分量,并彻底爱上了病原生物检定这一行。

  选择病毒检测工作,就选择了直面危险。张曦说,最凶险的一次,应该还是“非典之役”。2003年,“非典”肆虐,上海市疾控中心担负着sars疫情监测、控制、流调和病原检测等任务。

  张曦坦言,疫情早期对引起“非典”的病原并没有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她和团队要面对全市500多家监测点医院的所有病原检测工作。

  查文献、上网搜资料、设计引物……张曦组织攻关课题组,在短时间内建立了sars病原体筛查的技术路线,为全市“非典”的诊断和排除提供鉴别依据。为了尽快揭开sars病毒的真面目,那段时间,张曦带领上海市疾控检测人员天天奋战在实验室。最终,她带领团队从上海第一例临床确诊病人的血液、咽漱液中检测到sars病毒的基因,建立了特异性快速检测sars冠状病毒的rt-pcr方法。

  “病毒检测要‘快、狠、准’,很庆幸当时我们能快速准确地锁定了目标。”张曦告诉记者,当时实验室24小时值班,但凡医院送来的病例样本,“我们都全部检测,包括sars冠状病毒的特异性基因检测和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体的检测,不放过任何一个疑似病例”。最后,在实验室里,共完成了全市2000多份临床疑似病例检测,确诊8例。


自主创新,全球最先确认h7n9疫情


  此后,2005年禽流感、2009年新甲流……翻开张曦的履历,一项项科研成果,是她与病毒交手战绩的最佳注脚。但说起防疫事业,张曦仍然显得格外低调与谨慎谦虚。

  “检定技术提升与病毒变异之间就像是一场赛跑,筛查出病毒,就能早一步对症下药,为病人赢得生机,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尽管现在上海市疾控中心系统实验室的技术和质量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尽管已是身经百战,但张曦表示,“病原检定技术发展快要求高,要做到一锤定音必须持续不断的学习。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究竟是谁,又在哪里”。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会期长,人员多,在实验室做技术储备的时候,张曦把所有能想到的病原都列进了表单,并对其检测方法、检测试剂都做好预案。

  “但老实说,我自己都觉得单子上的很多疾病是不可能发生的。但现在可以看到,以前觉得很遥远的埃博拉就出现在了我们身边,这告诉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只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突发的情况。”张曦强调道。

  sars疫情的出现对传染病防控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早期发现新病原、了解病原谱的构成、掌握病原体的演变和耐药情况。张曦说:“作为整个上海市疾控中心的技术支撑部门之一,我们必须提前做好相关的技术储备。”

  这些年,张曦潜心钻研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及时追踪国内外最新的病原微生物信息和技术,注重本土化、地方化的适宜技术,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她领衔“卫生微生物”重点学科和“病原微生物平台”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和团队一起引进脉冲场凝胶电泳细菌分子分型技术等,通过软硬件和体系的建设,2010年上海市疾控中心成为全国首家pusle-netchina区域中心实验室,并在全市网络实验室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应用。

  2013年春天,上海出现了10例不明原因的重症肺炎,4例死亡,“非典”等30多种呼吸道疾病被一一排除,就是查不出病原。网络上各种猜测风传,眼看着这种不知名的传染病就要引发社会恐慌。张曦和同事不分昼夜地进行着缜密的检测、研究,在最短时间内对真正的“元凶”———新型的 h7n9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早期发现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上海市疾控中心的领导下,开展了活禽市场的调研,通过大量样本的检测,最终发现并锁定了活禽市场是该病毒的主要来源。

  在很多人的眼里,疾控工作是枯燥和乏味的,尤其是检验检测工作,每天关在实验里与病原体打交道。但在张曦看来,这份关系着城市公共卫生安全和千万市民健康的工作,给她带来的价值感是无可比拟的。

  多年来,张曦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随着未来国家《生物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在新形势下,如何守卫国家的生物安全,会是我们要面临的全新挑战。”张曦表示。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俱乐部专区 / club event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