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桥街道志愿服务市集创新样本解读
这里有个特别的星期二-凯发会员官网
“阿婆,你在这里登记一下,就可以换到小工艺品了。”2020年12月中旬一个星期二的上午,家住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罗秀新村的秦美娟阿婆把自家闲置的旧报纸带到了志愿服务市集上,参加“以堆换宝”活动,从工作人员那里换到了一袋永生花和一把团扇。在摊位上,她仔细地把花朵排列成漂亮的图案,粘贴到扇面上。秦阿婆笑着说:她要把扇子送给自己的小孙儿,给他讲东西的来历,让孩子也养成废物利用的好习惯。“我下次还要来。”
秦阿婆下次再来,也会十分方便。当天,总共有十余种不同的志愿服务“打包送货上门”,居民们下楼遛个弯,就能轻松享受到志愿市集、文体沙龙、身边故事、知识论坛等各式各样的服务,对此连声点赞。这是长桥街道在2020年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中创立的“清和星期二”志愿服务市集品牌,坚持每周与居民相约,将文明与爱心送到百姓身边。
提前两小时排队的志愿服务市集
刚刚早上8点,就有许多居民在“清和星期二”志愿服务市集的摊点前排队等着磨刀、理发了。尽管他们都知道市集活动是10点才正式开始,可这项服务实在太火爆,不早点安排上总觉得可能会错过。为居民服务的志愿者知道大家的需求,也常常提早许多就抵达现场,二话不说就开始服务。
磨快了十余把剪刀、菜刀,这是临近当天中午,志愿者便民服务团队的“战绩”。还有不少居民在排队登记,当天完成不了的服务,就预约到下一次在街道内其他居民区的“清和星期二”活动中再来;对于急需和出行不便的居民,志愿团队还提供上门服务。
这样为居民提供的志愿服务是长桥街道一直以来的优秀传统,深受百姓欢迎。但是,在今年新冠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各类活动一度全面暂停,包括此类志愿服务。“活动虽然不得不停止,但居民对志愿服务的需求并没有减少,因此我们街道工作人员都在思考,在适当的时机采取怎样的方式让服务持续下去。”长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杨晓晔告诉《新民周刊》记者。
以往,长桥街道的志愿服务市集的举办地点集中在街道的一些建筑里,居民需要从各自的居住点赶来参加。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长桥街道决定把志愿服务直接送入各居民区,以打包的“市集”形式每周在街道内的一个居民区轮流开展。这样在严格做好防疫的前提下,减少每次人员聚集的数量,但不减少提供的志愿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还能方便居民就近享受服务。
“这样的变化受到了居民的认可,我们又进一步考虑,把原先各个居民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的一些服务整合进来,让志愿服务市集更加丰富多彩。”杨晓晔说。
于是,不仅“益民市集”板块的内容得到扩充,让居民体验学习文化艺术与体育活动的“融汇体验”加入进来,让就生活在本居民区的平凡人讲述不平凡经历的“故事沙龙”和提供最新鲜最实用信息技巧的法律、政策普及活动“惠民讲坛”也成为志愿服务市集的组成部分。
长桥街道中的“长桥”历史上在这块土地上确实存在,原名清和桥,始建于南宋年间,“清和”之意为清净平和,形容社会升平和谐景象。今天人们已经看不到桥的实体,而“清和精神”传承下来,并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人与环境之间生态“清”朗,人与人之间人文“和”谐。加上服务多集中在周二开展,据此,长桥街道新的志愿服务市集品牌,命名为“清和星期二”。
走进一场“清和星期二”的活动,居民可以为宠物接种疫苗、办理养犬证,可以磨刀、理发、修伞;可以得到关于老居民楼加装电梯的咨询,可以听到专家对民法典的解读;坐下来可以听听身边人的故事,走动一下能看到文艺表演,还可以自己动手学绘画陶艺……
从2020年4月至今,“清和星期二”志愿服务市集周周举办,已实现在长桥街道内32个居民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受益超过10000人次。
就近挖掘优质资源,让孩子们当“主人翁”
“清和星期二”每月有主题,而每周内容各不相同,究竟为居民提供怎样的服务,长桥街道的工作人员每次都深入举办地居民区摸底,去了解和对接该地周边的志愿服务资源。
在5.87平方公里的辖区里,长桥街道有32个居民区,同时有嵌入在居民区里的32所各类教育机构。从学校到教育考试院,从幼儿园到高校,5万多名在校师生既是志愿服务的需求者,也是潜在的志愿服务提供者。用好学校这一领域的优质资源,将为志愿服务市集显著加分。
上海市紫竹园中学是长桥街道内一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学校,具备十几种不同项目的艺术创作体验的软硬件条件。街道工作人员想到:是不是可以把这项资源作为志愿服务提供给居民呢?
“街道工作人员找到我们沟通时,学校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服务社区的机会,于是一拍即合。”紫竹园中学团委书记陈静如说。学校决定在“清和星期二”的活动日,向社区居民开放油画、书法、茶道、香艺、绒绣等7个工作室。居民们走进学校,不仅是观看成品,还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学习体验如何艺术创作。2020年10月13日的活动,因为疫情防控原因,每个工作室只能开放10个名额,预约信息一放出,很快被“秒杀”一空。
学校的开放和志愿服务是真的落实到位,而不是走走样子,为此,老师们花了不少心思。例如,在油画课堂,尽管参加的居民几乎全是零基础,但他们一点也不觉得枯燥和困难,因为学校老师给他们安排的实践是把丙烯颜料随意泼洒在画布上,以此体验颜料流动形成的绘画效果;再如,版画的体验里,居民们用身边随处可见的落叶作为底板拓印出优美的图画,每个人都乐在其中。
“故事沙龙”也开到了学校里。紫竹园中学的一名美术教师,为居民讲述党史题材油画名作的创作故事,分析艺术技法,“画说党史”的课堂赢得阵阵喝彩。
学生们也走出教室,以自己的专长服务社区。
2020年12月15日,罗秀新村居民区的“清和星期二”志愿服务市集里,上海体育职业学院附属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民族乐器阮的演奏。独奏、小合奏、大合奏,七八个孩子穿着精心准备的演出服,捧着琴在社区活动中心的活动室里表演了将近两个小时。一名五年级的学生说,以前都是在学校里训练或者参加比赛,像这样到社区里来为爷爷奶奶们演出还是第一次。“没有比赛时那么紧张,我觉得我发挥得也更好了。以后有机会,我还愿意来。”再来也确实不难,因为他们的学校,就在居民区里。
学校与街道合作,承担了为长桥街道设计logo的任务后,2020年暑期,紫竹园中学高二学生傅羽芝和她的同学们一起,开始走访街道内的上海植物园,在社区文化中心里查阅长桥街道的历史沿革故事。
她的家庭在5年前迁出了长桥街道,这次她有机会再看看社区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真的是很让我感到惊喜,社区里的各个角落整齐多了,河道变得清澈,到处增加了不少绿植,这都是以前没有的。我曾经居住生活在这里,现在也在这里学习,觉得挺自豪的。”她说。
根据调研所得和老师的指导,傅羽芝和同学们设计出了长桥街道logo的初稿:主体图案是一座绿色的石板桥,这是当年清河桥的造型;而桥身的一部分是变形处理的“长”字,另一部分具有时尚的运动感。这个logo,凝聚着孩子们对这块土地的真挚情感。
长桥街道社区发展办公室海燕表示:学生们参与到街道的志愿服务里来,不仅是当前教育的应有之义,更让他们对身边之事有了参与感和认同感,开始有了主人翁意识。此外,这样做还有一项重要的意义,就是让孩子带动大人,“小手牵大手”,让更多成人居民也积极参与到身边的志愿服务中来。
创新公益服务机制,当公益组织“孵化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清和星期二”是为居民服务而生,该怎么做好,还是要问计于民。为此,长桥街道不仅深入居民调研,还在提供每一项志愿服务之后及时收集居民的评分反馈,动态调整:居民喜爱的项目,就坚持并继续完善;居民不太满意的,就调整或者取消。
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如何适当有效,这是每一个长期开展志愿工作的机构都会面临的挑战。“清和星期二”品牌建立的同时,长桥街道的工作人员也同步在这个领域探索,因为他们深知,这关系着志愿服务工作能否长期健康地持续下去。
以往的实践中,志愿者的服务积分兑换基本是换成实物或者少量金钱补贴,但这带来的问题是:这些兑换品对有些居民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反过来,志愿者还可能招致一些误解,被认为是为了这些东西才去做服务。
同时,志愿者在民政、宣传文明、共青团多个系统都有积分体系,在暂未打通的情况下,志愿服务量的准确统计和激励也不容易。
在这样的现实挑战下,长桥街道没有回避,而是主动作为,在街道层面建立了辖区内志愿者服务的积分统计体系。而积分兑换,除了兑换成传统的实物的选项外,还提供了全新的“助力梦想”选项。向志愿者公开街道内一些困境儿童的梦想,例如“想参加一次桥畔读书会”“想参加一次小小科学家活动”,每个梦想需要达到一定的积分才能实现,志愿者可以捐出自己的积分,帮助梦想实现。一人捐出10分、20分,积累了七八个人,孩子的梦想就能成真。
如此的创新激励,在志愿者群体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积分兑换系统上线一个多月后,已经有2000多次兑换。这种积分兑换,志愿者既可以在“清和星期二”的凯发会员官网的线下活动现场开展,亲手为困境儿童点亮愿望之灯,也可以在线上操作。长桥街道专为“清和星期二”开发了微信小程序“清和plus”,在这里,居民既可以浏览“清和星期二”的活动信息,还可以报名成为志愿者、兑换积分,小程序的功能还在不断充实完善。
为了给居民提供更好的志愿服务,长桥街道引进外部智囊团队,与内部结合,在辖区内孵化成立了上海市徐汇区慧慈社区公益服务中心。该中心目前承接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为居民开展将房间里、楼道内的废旧物品“以堆换宝”的服务。专业团队的运作,让志愿服务更加规范,居民的获得感更强。
同时,在“清和星期二”的感召下,街道内不少居民区周边的商家自发组成联盟,组团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
不仅为居民提供志愿服务,还成为枢纽型的机构,孵化更多的社会公益服务组织,长桥街道的“清和星期二”志愿服务市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探索中,已成为很好的样本。(记者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