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思想胜过战争利剑-凯发会员官网
撰稿|吴健 宋涛
“那里不会再有和平。”1947年11月29日,当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消息传到莫斯科时,斯大林敏锐地意识到,夹杂宗教、民族、部落乃至外部干涉等矛盾的中东将看不到和解与发展的前景。直到今天,以色列经济首都特拉维夫还有一条死胡同是用“维辛斯基”命名的,这位苏联外长在联合国说过,中东或许有机会繁荣,但犹太、阿拉伯两大民族之间不会有和平。
然而,人类的智慧是向前迈进的,2019年4月召开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一种来自中东的声音呼吁让“一带一路”给这片战乱不息的地区一个机会,尽管那里的冲突延续了几十年,但中东各民族和国家都开始出现解决问题的意愿,“一带一路”倡议恰好能成为催化剂,具有重大附加价值。正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中所说,“一带一路”已不仅仅是经济项目,而发展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中东无疑是最典型的实践平台。
“中国元素”跨越壁垒
众所周知,中东是二战后发生战争最多的地区,五次中东战争打出了以色列这个犹太人的国家,巴勒斯坦领土问题横亘在阿以之间难以化解。诡谲的是,即便世界性冷战结束的标志,居然是1991年爆发在中东的海湾战争,美国领导的多国联军重创伊拉克,也宣告阿拉伯世界内部矛盾公开化。2011年“阿拉伯之春”发酵后,叙利亚、利比亚、也门等国也纷纷陷入战火,让整个中东的困局更加难解。持续至今的叙利亚冲突就是最好的例子。小小的叙利亚,集中了包括叙政府军、恐怖组织、伊朗革命卫队、西方支持的反政府武装、库尔德武装、土耳其支持的反政府武装等十余种势力,几乎任何两支势力之间都有着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让整个叙利亚内战呈现空前的碎片化,根本划不清稳定的阵线,以至于被人称为“微型世界大战”。
正因为复杂难解,学者把复杂多变、捉摸不定的中东局势称为 “政治流沙”,因为没有人能预料到中东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就更不用说解决了。但如今,在“一带一路”润物无声的影响下,却似乎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与经常大张旗鼓地支持一方、打压另一方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在中东的政策始终保持温和、调解与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这种姿态,中国的产品、技术和资金往往能突破各种壁垒,出现在中东各个角落。今年4月16日,中车长客为以色列研制的首列轻轨列车下线,它将在全长23公里的特拉维夫红线运营,贯穿以色列最繁华的商业中心。除了生产列车,中国公司还将在以色列负责车辆整备、维保和检修任务,实现全寿命管理,形同将轻轨4s店开进以色列。就在五天前,中国政府援建黎巴嫩国家高等音乐学院合作协定签署,包括修建教学综合楼、带1200个座位的专业音乐厅等。而在更远一点的埃及,中埃合作建设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已走过三年多的历程,面积为1.34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已从红海荒漠变为园区绿洲,新型建材、石油装备、高低压设备、机械制造四大产业在埃及当地逐渐培育成熟。
这一幕正是“中国元素”在中东全面铺开的写照。对于处于各种矛盾漩涡中的中东各方来说,不附加政治条件、不暗藏政治企图的中国人,无疑是最好的投资者和帮助者。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认为,“一带一路”之所以广受欢迎,是因为我们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根本上由市场机制来驱动。
从地上“qq”到天上“彩虹”
“合作共赢”的姿态,让中国产品甚至得以穿越战火,出现在冲突地区。2016年12月,叙利亚政府和反对派达成协议,政府军允许阿勒颇的反对派武装撤离,反对派则允许遭其围困的卡尔法亚镇和弗阿镇的亲政府人员撤离。巧合的是,双方撤离时,都使用中国生产的金龙客车。制造商厦门金龙公司在战火中仍坚持留在叙利亚,为当地客户提供服务。正是这种精神,让该公司在战火纷飞的2015年拿到叙利亚100台公交车的项目,可谓难能可贵。除了大客车,中国产小汽车也同样占据叙利亚市场的主要份额。日本《正论》记者观察发现,大马士革的出租车大部分都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其中包括了吉利、奇瑞、长安、一汽等,当地流传这样一种说法:叙利亚是除中国之外,中国产汽车最多的国家,“出门不是看见奇瑞qq,就是吉利熊猫”。
除了民用产品,在反恐战斗中,“中国造”更是发挥重要作用。2015年初,伊拉克订购三架中国彩虹-4b无人机。截至2018年3月,它共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发起260次空袭,成功率达到奇迹般的100%,伊拉克国防部赞美它能与美国mq-9“死神”无人机媲美。可以说,伊拉克能清除境内恐怖势力,重回和平,中国武器功不可没。
而在中东国家的战后重建上,中国企业更是主力军。伊拉克一份报纸称:“在伊拉克战后重建的道路上,中国公司功不可没。”前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曾表示:这个国家需要中国,伊中两国必须继续加强各领域的合作。数据显示,到2015年,中国与伊拉克贸易总额达205.9亿美元,中国是伊拉克最大贸易伙伴。战后重建的伊拉克几乎要“从零开始”,而“一带一路”则为两国合作注入新的内涵,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叙利亚更是如此,叙利亚驻中国大使穆斯塔法表示:“中国给予了叙利亚很多帮助。在叙利亚的战后重建方面——叙利亚现在正需要中国大量的钢铁、水泥、原材料等。同时,我们也需要中国的技术、资本、基础设施和良好声誉。总体而言,中叙两国合作的前景非常良好。”
张维为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非常注重和其他国家的规划相对接,而不是由中国制定规划他国来完成。同时,中国企业每到一个国家,它会学习当地的风俗习惯,来设计适应当地的产品。这些都是中国元素能够在中东得到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带来新希望
事实上,中国元素给中东带来的,远不止各种产品,影响更加深远的,应是中国的新思路、新方向。原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表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帮助推动中东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里面所蕴含的和平、包容、合作、共赢理念正是解决中东问题所需要的。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报告中提到:“共建‘一带一路’主张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坚持求同存异、包容互谅、沟通对话、平等交往,把别人发展看成自己机遇,推进中国同沿线各国乃至世界发展机遇相结合,实现发展成果惠及合作双方、各方……中国无意输出意识形态和发展模式,但中国愿意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与其他国家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与沿线国家共建美好未来。”
以色列资深外交官、特拉维夫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奥代德·埃兰认为,“一带一路”国际贸易倡议大胆、鼓舞人心,为所涉国家改善经济、政治和安全现实提供动力。埃兰表示,这个贸易倡议的路线跨越种族、政治、宗教、经济多样性和冲突的地区,当沿线各民族和国家有意愿解决冲突时,该倡议可以成为催化剂,具有重大附加价值。他举例说,将波斯湾港口与地中海东部海岸以及天然气和石油管道连接起来的铁路,将促使中东各国政府携起手来,避免暴力。同样,以色列与沙特、伊朗等伊斯兰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或亚投行背景下参与磋商或者决策时,虽然不会自动消除这些国家对以色列的敌意,但可以逐步增大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一带一路”反映的,其实正是中国一直秉承的发展观,即中方始终认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和基础,包括解决政治上的问题,也都需要靠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实际上,中东各国当前面临的最重要课题就是发展自己,振兴经济。这种做法与西方对中东的态度形成反差。北京大学吴冰冰副教授认为:“我们中国把重点放在经济、贸易和发展上,有助于这些国家自己解决国内和地区问题。但西方国家主要关心政治和安全利益。”
对中东而言,近百年的历史表明,穷尽西方体系下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仍然无法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安定下来。但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渐铺开,却发生了不少可喜的变化。以色列交通部长卡茨就表示,希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推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改善。他说,中国和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均保持良好的关系,中国企业在以色列承建项目,在阿拉伯国家也有大量的工程项目,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将这两边的项目对接起来,从而推动以阿关系的发展。
对于中东的和平,中国明确提出,为保证共建“一带一路”顺利推进,中国愿同沿线各国共同构建争端解决机制,共建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共同制定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一旦发生纠纷,当事方能够坐下来就相互利益关切沟通交流,对话而不是对抗,不但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而且共同推动建设各国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和平解决分歧的和谐世界。而在共建“一带一路”迅猛发展的今天,也许,中东和平新的希望正在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