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地基”再生研究,中国领先-凯发会员官网
9月7日,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的第18届国际口腔修复icp(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prosthodontists)大会上,来自中国上海的医生蒋欣泉,被正式宣布当选国际口腔修复大会icp副主席,按惯例,他将于2021年接任icp共同主席。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在口腔修复专业最权威的国际组织icp中担任领导职务,代表着中国口腔修复日益增加的国际影响力。
大会上,大屏幕播放了以陆家嘴繁华夜景为背景的短片,宣告第19届国际口腔修复大会将于2021年在上海举办,这是中国首次承办口腔修复专业最高级别的国际会议。短片播放完毕,会场上掌声响起,蒋欣泉和年轻的口腔修复团队人员位列其中,感到无比激动。
蒋欣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这位70后医生兼科研工作者的经历,极有代表性地体现了中国临床医学中坚一代学者的奋进历程。从普通家庭开启的求学、从医、科研之路上,蒋欣泉也曾遇到十字路口,但对临床科研的由衷热爱和让中国口腔修复学科登上国际舞台的使命感,让他坚守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最终获得了世界学术界的认可。
牙齿“地基”再生从设想到现实
蒋欣泉教授从事的研究——“口腔颌面再生修复”,听起来陌生而艰涩,但如果提到种植牙所需要的“地基”,可能公众理解起来会相对容易。种植牙技术出现后,缺牙的患者有了新的修复方式,既然是“种植”就需要“土壤”,就好比高楼大厦首先要有坚固的地基。颌面部骨组织就是牙齿的“地基”,如果“地基”坏了,有没有可能修复呢? “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的发展为颌面部骨组织形态及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蒋欣泉团队致力于寻找颌面部骨组织再生的技术,并将技术转化为临床可以使用的医疗技术,目前团队所做的相关动物实验,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他们的工作让新技术直接应用于患者治疗又近了一步。
再生医学,听起来深奥,其实再生现象近在身边。我们小时候从自然课本里读到过壁虎断尾求生的故事。壁虎被别的动物咬住尾巴时,尾部肌肉猛烈收缩,自断尾巴挣脱敌人。故事的后半段是,不用太久,壁虎会长出新的尾巴,就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壁虎的尾巴,就是具有再生能力的尾巴。还有不少动物具有再生能力。蝾螈的四肢被截断后,只需要两个月时间就能长出一模一样的四肢。
人类进化到今天,除了肝脏有较强的再生能力以外,绝大多数器官和组织缺乏再生能力。比如临界大小的骨骼缺损只能永远缺损,恒牙脱落后也不会再长出新的恒牙。
不过,近20年来再生医学的发展,正在突破人类再生能力上的缺陷。再生医学,就是利用包括细胞、生长因子、生物材料等,重建再生微环境,最后达到器官或者组织再生的目的。这些年干细胞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但干细胞并不等于再生医学,它只是再生医学可以利用的工具之一。蒋欣泉教授所做的研究,就是探索利用再生医学的技术修复颌面部骨组织,恢复患者的口腔功能。与普通人关系最大的颌面部骨组织修复,是种植牙所需要的骨组织基础。蒋欣泉教授告诉记者,很多患者缺牙后要求做种植牙,但经过检查发现,因为大量牙缺失,患者牙槽骨已经萎缩或者缺损,种牙的土壤没了或者土壤厚度不够,种植就无法实现。还有一些特殊而且更为严重的情况是,由于肿瘤、外伤、先天性疾病,一些患者颌面部更大范围的骨组织缺损,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容貌,还势必累及咀嚼等口腔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患者的治疗需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颌面部骨组织的修复。过去临床上已经存在采用自体骨、异体骨或人工材料修复的技术,但这些技术至今还存在着损伤大、免疫原性和成骨能力不足等缺点。
“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的发展为颌面部骨组织形态及功能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我们的课题组近年来在深入探索组织工程要素细胞、材料和因子优化/组合促进颌骨组织再生的机制基础上,开展牙种植等口腔功能重建的系列研究,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肯定。”
前面说到,再生医学有很多“工具”可选,细胞是工具之一。在颌骨种子细胞的优选拓展方面,蒋欣泉教授课题组系统比较了骨髓和脂肪来源干细胞在颌面部快速骨再生中的作用,发现骨髓细胞更具优势。该研究在最权威的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以封面论文发表,并入选加拿大医药研究资讯公司-环球医药发现(global medical discovery)的关键科学文章(key scientific article),这个研究对颌骨种子细胞的选择及其临床转化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课题组探索了新鲜/冻存颌骨来源成骨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在骨组织再生中的效果,成功用于牙槽嵴增高、上颌窦提升/牙种植功能重建。这些研究为再生医学提供新的细胞来源选择,开拓了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的新思路。再生医学的另一关键要素是成骨诱导因子。
在成骨诱导因子探索方面,蒋欣泉教授团队做出了很多创新的科研成果。“率先证明”“提出新概念”“首次发现”……一系列研究成果分别登上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等,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曾代表中国首次获得国际牙科研究会著名的iadr/hatton奖。
再生医学的第三大要素是生物材料。蒋欣泉课题组开展微纳结构/离子成分改性生物材料促进成骨、成血管的研究,并用于提高颌骨组织再生及牙种植骨结合能力。他们发现,微纳结构和钙硅锌锶等离子可以协同调控干细胞黏附和成骨分化,并可促进体内的骨结合效果,该项研究入选了国际生物材料权威杂志《生物医学材料》(biomaterials)2013年度图片论文。
如果科研成果停留在纸上,那么科研只完成了一半,为了尽快让患者在新技术中受益,蒋欣泉课题组已经开展了很多临床转化实验研究。“我们在颌骨节段性缺损模型上,将再生医学与数字医学结合进行个体化修复,制备具有特定内部孔道及外部形态的个体化颌骨支架材料,科研人员用这些材料修复大动物下颌骨大块节段缺损,然后植入种植体,已经取得成功。”用了十年的时间,蒋欣泉教授带领的团队以勤奋的工作和创新的思维,获得了上面这些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让中国的口腔修复-再生医学专业,站上世界舞台。
成长之路,开拓从未止步
如今,蒋欣泉教授担任众多的重要学术职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多项国家级、上海市人才培养荣誉,捧回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不久前的8月16日,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揭晓,蒋欣泉教授团队荣获口腔医学学科创新群体资助,这是上海交大医学院继临床医学学科(陈赛娟、宁光、房静远)、基础医学学科(陈国强)之后获得的第5个创新群体项目。国家创新群体项目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反映了研究团队在研究领域的整体实力。
作为中青年医学人才中的佼佼者,蒋欣泉教授在回望来路时,却更多地表达了对时代和成长环境以及前辈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
蒋欣泉告诉《新民周刊》,他成长在苏州东山,中学时到了无锡。1989年,蒋欣泉以优异的成绩被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系录取,5年后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是这所大学口腔系第一批获得保送资格的毕业生。可是,当时南京医科大学口腔系硕士点还未获批准,他面前摆着两条路,要么转专业读研究生,要么先工作。蒋欣泉喜欢口腔专业,不想改变专业方向,于是他选择毕业分配到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口腔科医生。
做临床医生的3年,蒋欣泉在与病人的接触中,病人的痛苦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体会,目睹患者饱受生理和心理双重创伤时,他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临床医生的经历更让我坚定了要继续深造的想法,我希望在口腔医学上有更多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3年后,蒋欣泉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被上海同济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录取。2000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张志愿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学习平台,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读博期间,互联网刚刚兴起,蒋欣泉就与海外的口腔医学专家通过邮件进行学术交流。他先到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习,后来受加拿大艾伯塔大学邀请赴加拿大学习和交流,深入研究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
2003年加拿大学习结束后,蒋欣泉兑现对张志愿教授的承诺,准时回到上海参加毕业答辩,并留在九院开展口腔再生医学的研究。“最初张志愿教授希望我做肿瘤方面的研究,口腔肿瘤是九院的传统优势。但我自己对再生医学很有兴趣,张志愿教授也欣然让我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发展方向,我非常感激他的支持和理解。当然肿瘤切除以后,也需要再生修复。”从彼时开始,蒋欣泉正式踏上了自己的临床科研之路。
从一间80平方米的简陋实验室和一个技术员起步,蒋欣泉全心投入到工作中,他兼顾着为患者诊疗和科研两个重任,承受着与妻子孩子分居两地的辛苦,在学生宿舍一住就是11年,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
当初80平方米的实验室,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口腔生物工程/再生医学实验室,这里诞生了很多重要的科研成果,一次次刷新国外同行对中国口腔修复专业科研能力的认识。蒋欣泉教授如今有很多的抬头。他是主任医师、交大特聘教授、博导;是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副院长、口腔医学系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上海口腔医学先进技术与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众多的身份中,蒋欣泉说他最重要的身份有三个。他是一名医生,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修复科主任,他带领着60位医护技人员,每年接诊一千多病例,他自己还坚持每周三个半天门诊,保证能够直接地服务病人。他是科研人员,在高强度的临床工作之外,他要负责口腔生物工程/再生医学实验室的大量课题研究任务。他还是承担着教学任务的老师,作为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系主任,他带领团队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自己还承担三十多个学时的教学任务。从医20余年,蒋欣泉培养了17名硕士、15名博士、7名博士后。
对于繁重的工作,蒋欣泉没有谈辛苦,而是说:“从临床中发现问题-把临床问题带进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应用的医疗技术,我的个人成长经历,正好与转化医学的过程和要求契合,临床与科研是不可分割又相辅相成,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在科研中回答问题,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因为专业上出色的成绩,蒋欣泉教授带领团队提高了中国口腔修复专业的国际影响力,在国际学术界积极地发出中国声音。在他的带动下,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与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合作纳入了中加地区政府间合作协议;与美国塔夫茨大学的合作催生了丝蛋白领域的多项成果,合作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合作受到悉尼大学校董和校长的高度评价,蒋欣泉也被聘为悉尼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名誉教授,2017年,上海-悉尼联合研究中心—生物工程与再生医学联合实验室正式挂牌。
如果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使命感和责任感,则是最好的鞭策者。现在,蒋欣泉教授正在传承这一份热爱和使命感。
记者采访这天正值暑假,采访中,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在办公室门口向蒋欣泉教授打了个招呼。后来蒋教授告诉记者,这是他正在读高中的儿子,几乎每个暑假都到医院当志愿者。他说,希望孩子也能够爱上医生这个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