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奇迹”的背后-凯发会员官网
“孟买港到了,桅杆、起重机和烟囱像森林似的围着我们,整个城市仿佛在各国旗帜招展下的大船,只是大部分岸上建筑浸沉在轻烟薄雾里,乌鸦替代海鸥在港湾飞翔鸣叫,水手叫它们‘亡命者’。我们一上岸,就被有着黑褐色脸庞、油亮黑发和雪白牙齿的印度人包围,他们用各种语言表达提供服务的渴望……我们被告知,尽量摆脱这些纠缠,也别靠近路边卖枸酱的摊子,那里往往聚满了等待招募的失业者,它们懒散地咀嚼着枸酱,有时竟吐向过路人的脚旁,间或互投数语,脸部反映着绝望的神情,这和欧洲、非洲乃至拉美的失业者一样,他们只是服装不同,所处的境况完全一样。”
这段描写出自俄罗斯海员“非凡的矢车菊”在vk社交媒体上留言,他在2021年印度疫情高峰来临前夕去过孟买,感受到印度经济的阴影和缺乏稳定工作人群的谋生不易。以购买力平价衡量,印度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三,在像班加罗尔和海得拉巴这样一些高技术中心出现了国际一流的信息技术公司(如印孚瑟斯和惠普罗),印度还非法发展核武器,持续扩充核武库,并不考虑加入《核不扩散条约》(npt),印度总理莫迪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阻止我国登上进步和发展的新高峰。”这的确是印度的一面——一个正在崛起的世界大国的高技术力量中心,但印度还有另一面:地球上营养不良的儿童有三分之一生活在这个国家,三分之二的居民不得不靠每天不到2美元的收入过日子,超过25%的居民不会阅读和书写,如今肆虐的新冠疫情造成印度主要工商业中心封锁、医院系统濒临崩溃,大批人群因缺乏救治生命垂危……
bbb-国家
2020年之初,印度曾雄心勃勃地将经济发展目标定为2025年gdp达5万亿美元。然而,2020开年之时,印度零售通胀率就达7.3%,财政赤字达到预算的114.8%,使得印度经济发展蒙上阴影。新冠疫情发生后,印度在3月25日至5月3日执行全国大封锁,所有经济活动因而停摆,重创原本就陷入低谷的印度经济。
据印度官方机构提供的情况分析,2020年全年,印度经济都在萎缩,尤其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仅为1.6%,远低于前值4.7%。第二季度gdp同比下降23.9%,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中经济下滑最严重的。包括制造业在内的多个行业,均为两位数的下滑,其中,建筑业产值同比下降50.3%,服务业下降47.0%,制造业下降39.3%。2020年5月至今,莫迪政府连续推出超过20万亿卢比(约合2650亿美元)的一揽子刺激计划,但实际收益规模相当有限,带来的新增财政支出仅相当于印度gdp的1%。穆迪评级将印度的外币和本地货币发行人长期评级调至最低的“bbb3”,将印度的主权信用评级从“baa2”下调至“baa3”,并维持“负面”展望。标准普尔也对印度长期投资评级维持在最低的“bbb-”。
2020年第三季度,印度gdp比2019年同期萎缩7.5%,且陷入1947年独立以来首次技术性衰退,自那以后,印度经济指标就变得令人不安。彭博社称,印度全年gdp增长率远未能达到保障新增劳动力就业所需的6%增速要求,直接导致超过1亿人重返贫困。2021年4月,imf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其中给出的印度2021年经济增长预测达到12.5%,是预测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中国也只有8.4%,全球为6%,imf的理由是当时印度放松封锁后“复苏强于预期”,但目前来看,新毒株急速传播,使得印度疫情拖得更久,乐观的预期已无法指望。
更棘手的是,印度储备银行(央行)数据显示,该国现有外汇储备约为5000亿美元,但外债已增至5585亿美元,加上各邦债务,公共债务高达1.17万亿美元。外债与外汇储备严重倒挂,意味着印度是脆弱的经济体。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即便疫情消退,2021-2025年,印度gdp年增长率也可能降至4.5%,远低于疫情前预期的6.5%。其实,疫情来临前,印度经济就已陷入低迷,“莫迪经济学”在2018年就已显现疲态,疫情的冲击只是加快了经济泡沫的破裂。彭博社称,印度经济在2020年4月已“清零式崩盘”,这并非因为印度封城,而是因为欧美封城,印度国内市场在失去外部需求后,其薄弱的基础设施及建设水平低下的短板暴露无遗。此外,因缺乏有效信贷支撑,印度生产部门没有获得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印度央行估算2020财年的不良贷款率达12.5%,也创下20年之最,而银行经营压力沉重,势必会制约印度货币政策发挥传导效率。
债务持续“爆雷”
尽管疫情之前印度经济已处于低迷状态,但应对疫情的不力,无疑让印度经济雪上加霜。印度是内需驱动的消费型经济,但消费结构落后,食品支出占比高。同时,可选消费与服务业消费占比低。在收入不增长而消费意愿及能力大幅下跌之际,消费者信心指数“断崖式”跌落,目前仅为63.70。2021年第一季度,多家国际评级机构预测印度私人企业的消费和投资支出同比下降了47%,个人消费支出同比下降了27%。
更让印度喘不过气来的是债务。惠誉分析,2020财年印度一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升至84.5%左右,2021财年还会攀升,随着债务负担越来越重,缺钱的莫迪政府在经济衰退中难以发挥更大作为。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固定资产投入也在萎缩。前印度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詹透露,即便没有疫情冲击,不良债权问题迟早也会让印度经济“爆雷”,央行在他主政时曾提出到2019年第三季度将国有银行的不良债权率控制在16.3%,但实际上却达到20%以上,如今这一指标更是“只高不低”。拉詹希望对不良债权问题先发制人,但在2018年却被莫迪总理“炒了鱿鱼”,理由是他拥有美国国籍,不能连任,但真实情况是收紧流动性和加强贷款审核会影响自己的经济成绩。
导致不良债权增加的最大问题出在借款方身上,印度不断有基建和建材行业的大企业出现债务违约,包括普绍钢铁、爱沙钢铁、jaypee基建技术公司等等近十年快速成长起来的具有财阀背景的行业巨头。印度基建行业称得上是经济增长的标志性存在,但项目经费估值的漫不经心和工程进展缓慢导致的延期造成进度大幅低于预期,负债激增,最终发生债务违约——这是不良债权积累的典型模式。其次就是出借方的问题了,印度第二大国有银行——旁遮普国民银行就在疫情暴发前夕曝出该国历史上涉及金额最高的诈骗案,宝石商人尼拉夫·莫迪及其亲属伙同银行内部人员骗取银行18亿美元的贷款,该嫌疑人是全球珠宝行业的著名富豪,利用担保书以恶劣且大胆的手段实施诈骗。
这一事件暴露了印度银行业管理体制的粗放和内部管理的实际情况。但是类似事件还是屡禁不止,一些大型国有银行的前高管和工作人员相继有50多人因涉嫌诈骗被捕。印度中央调查局(cbi)正在对现有44家银行的292起诈骗案件进行调查一事也着实令人震惊,其中有10起案件的损失额都超过百亿卢比。印度央行曾发布的《财务稳定性报告》中公布了有关银行诈骗案件的数据,仅2017年度就发生规模不等的诈骗案件6000件以上,银行业整体损失43.7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85%的诈骗案件发生在国有银行。莫迪的经济顾问曾间接承认,掌管着印度全国七成贷款和存款的国有银行在内部管理上存在问题。以至于国际金融业一提到印度时,想到的“不是强奸就是银行欺诈”。
“自力更生”的另一面
过去几年,印度政府采取大量本土化促进措施,包括发布进口商品负面清单。2020年5月,莫迪更是提出印度“自力更生”运动,宣布一项价值265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以重振遭受重创的印度经济。莫迪倡导的“自力更生”运动,一方面,是想减少印度对世界经济的依赖,鼓励本土化生产和采购,尽快完善全行业、全产业的发展布局;另一方面,是想增加印度制造业出口和全球供应链占比,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但这一过程中,法国《回声报》记者萨比娜·德朗格拉德注意到,莫迪政府把大部分公共资源倾斜给大公司和财团,尤其70%的大集团是由家族统治,“印度实际由家族资本主义主导”。法国tac咨询公司创始人蒂埃里·阿波泰克尔披露一件往事,“和印度企业谈判非常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它们能利用公权力来捍卫自己的利益,像在日化领域,古老的祆教家族经营的戈德雷杰公司垄断了无数街角商店的货架,他们有政府的‘自力更生’政策背书,提供社区商铺里销售的一切商品,从化妆品到洗涤剂,而联合利华、欧莱雅等等外国品牌完全无法立足,印度消费者花同样的钱,却得不到更好的商品和服务”。
另一面,却是莫迪政府千方百计吸引外资外商参与印度建设。然而,德朗格拉德指出,除开“隐形政策壁垒”,印度征地、电力等成本之高,也是全球闻名,这使其在基础设施及运输成本等方面的竞争力很低。此外,印度政府长期腐败盛行,效率低下,阻碍了经济改革政策的有效落实。莫迪虽希望吸引外国企业赴印投资,却不停呼吁国民优先使用本土产品,这种带有偏向性的进口替代政策,无助于解决当下外国公司与本国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并阻碍外国公司迁往印度。实际上,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印度国内保守主义势力话语权增强,在这种背景下,“自力更生”是印度社会经济排外和保守主义情绪持续攀升的产物。2020年11月15日,亚洲15国成功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但印度并未参加,印度不加入任何区域的主要自贸协定,使其难以融入全球价值链,而这对于印度的经济复苏,无疑难以提供助力。
牛津经济研究院数据表明,哪怕疫情结束,印度会成为复苏最乏力的主要经济体。具体而言,印度多个产业都面临着艰难危机。
农业方面,政府不得不对农民采取补贴救助,而这种补贴给不堪重负的印度财政带来极大压力。
制造业方面,2020年3月至今,印度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8%,遭遇多年来最大滑坡,多数汽车制造商销售业绩为零,印度汽车行业面临“生死存亡”。不仅如此,疫情对印度制药业冲击巨大。作为制药巨头,印度cipla公司产量占全球药品总产量的10%,受疫情影响,cipla公司2020年收入增长仅有5%。受疫情深度冲击的,还有印度的it行业,不仅出现大规模裁员潮,还出现芯片短缺的情况,迫使印度最大汽车零部件商中断供应。
2020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大幅增长,使印度通货膨胀率一直维持高位,2020年3月至今,多数时间都高于央行设定的6%目标上限。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如果2021年全球经济逐渐恢复,印度通胀压力可能逐步缓解,但经济增长则因结构性问题难以迅速恢复。此外,印度政府在财政分配和宏观经济问题上也欠缺考虑。印度政府虽推出多项财政刺激政策,但在当前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经济计划反而采取了供给侧的干预手段。在银行本就不愿提供贷款的情况下,印度仍限制政府开支、推出宽松货币政策,这种做法极易引发生产过剩,进一步增大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撰稿 吴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