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寻找转机 中国破浪前行-凯发会员官网
2021年,绝对是世界格局的分水岭。
美国进一步从超级大国的光环中衰落,欧洲进一步寻求“独立自主”的道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世界经济脆弱复苏,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国际地区热点交织,全球进入新一轮动荡调整期。中国作为变局中最大的变量之一,对世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借助多边外交,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建设性大国,在安全、发展、援助、环境与气候、防疫救灾、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推动跨国、跨地区务实合作。
世界在寻找转机,中国则继续破浪前行……
2022,中美最大冲突点在哪里?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一起回答好的世纪之问。
前段时间美国外交系统的高官用“合作”“竞争”“对抗”三个层次来界定中美关系。习近平主席在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时,提出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点原则和应当着力推动的四方面优先事项,为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明确了基本框架。
面对中国的强势崛起,缺少底气和信心的美国感觉霸权受到挑战,极度焦虑,采取了包括“冷战”在内的各种手法打压、遏制中国。令人意外的是,美国单边对华发起的“贸易战”在2021年进一步失败,今年前11个月,中美双边贸易出现惊人增长,预计全年双边贸易额将超过7500亿美元,较2018年增加1000多亿美元。其中,中国的对美出口继续扩大,而且92%的关税是美国自己掏腰包的。
鉴于中美在经济上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中美在地方层面、企业层面的合作都会加强,中美双边贸易额2022年可能还将超越2021年。这意味着美国的高额关税、单边制裁、科技封锁等针对中国的经济底牌尽掀,都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但是在政治上,过去一年,美国的对华态势不仅没有变,而且是变本加厉。如近期宣布不派官员参加北京2022冬奥会、与加拿大和墨西哥领导人举行会晤并将中国作为讨论焦点等。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不仅邀请台湾当局参加所谓的“民主峰会”,更是宣布建立所谓台美科技贸易暨投资合作架构以推动台美科技合作,加强芯片供应链,深化美台全面经济合作。
“现在美台关系是在外交、军事、经济全方位的向前发展,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就是在军事上。美国高级军事将领讲未来6年中国要解决台湾问题,美国现在要做的就是加大对台湾军事支持,同时加大对大陆军事威慑,这个威慑也就表现在美国今后在台海方向越来越多的、直接的对大陆发生军事上的对碰。海上、空中、水下,今后两军对峙会越来越多。”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说。
那么,中美关系的下一个冲突点和缓和点又在哪里呢?
目前,中美关系当中的“冲突点”很多,无论是在经济、科技、意识形态领域,两国之间都存在很多分歧。不过,在2022年,双方关注的焦点,可能都会更集中在安全领域。这一领域主要包含三个问题,即台海问题、南海问题和东海问题。考虑到美国最近加紧操弄“台湾牌”,台海地区的局势还有进一步激化的可能。
“这种情况下,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意味着冲突风险在上升。” 吴心伯强调,特别是我们要关注到,拜登政府内部对华团队、外交安全团队,基本上都是鹰派主导。这种情况下台湾问题只会不断升温,很可能到哪一个节点会有一个爆发,只有爆发了以后双方才会审视这个问题。
从缓和中美关系上来讲,吴心伯认为,整个中美关系进入了“战术上的缓和期”,很大程度上因为拜登出于一种实际的需要,在一些问题上需要中国的配合,明年双方可能在外交、经济等领域互动和交流频率会增加,在经贸关系上有些领域会有所改善,比如说对华加征关税,由于美国国内通胀,希望有所缓和,很可能一方面减一些关税,同时另外一方面又会给中国增加一些关税,增加的理由就是中国政府补贴等等。
另外,从中美互动机制上来讲,在中美元首视频会晤以后,双方考虑建立一个对话机制,通过几个大类别——外交、安全、经济等等几个方面的对话,来推动一些领域的改善和协调。
吴心伯认为,未来一年中美关系是紧张缓和、改善对峙并行,这也反映了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套路,就是两手都在推进,但是对华竞争、打压、遏制仍然是主要因素。
“所以,这里我们要有充分准备,用外交部的话讲,就是‘不抱幻想’。”吴心伯说。
虽然美国为了对付中国绞尽脑汁,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中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那么就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大国博弈下的中欧关系走向
比起中美,中欧的关系稍显复杂。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昕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指出,一方面因为欧洲不是一个单一的国家行动主体,因此欧洲内部有许多不同的国家集团或者国际组织、国际机制,这些组织机制之间有重合但并非完全一致,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也会有所差别,因此才会有英国的脱欧,波兰内部对于欧盟的日益反感,甚至出现类似的脱欧的迹象等等,这和美国有很重要的差别。
另一方面,作为二战和冷战的结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欧洲没有军事自主权。也就是说欧洲总体上不是一个军事行动独立自主的行为体,它主要是受制于美国的军事领导权,将自己的安全设置在美国的保护伞下面,并且其经济体系也相当依赖于这样的安全结构。这也导致其与中国这样的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时,会受制于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变化。
鉴于上述关系差异,比起美国,欧洲更加重视一些传统地缘政治之外的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软实力价值观外交,尤其是当中美处于一个相对竞争态势较高的情况时,欧洲就会动用其价值观外交的理念来界定与中国的关系。例如最近《中欧投资协定》在欧洲议会的审议被搁置,从表面上来看主要的阻力就在于欧洲认为自己看重的价值理念层面上中国表现得不好,所以会在经贸投资领域来对中国做更多的约束,故而暂缓中欧投资协定。
最近一段时间,中欧关系显现出敏感复杂的一面。一方面,中欧高层频频互动,多位欧洲领导人就中欧关系作出积极表态。法国总统马克龙说,法方坚定致力于以建设性方式推动欧中关系发展;希腊总理米佐塔基斯表示,希方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从不认同国际上的反华、“恐华”论调。这些表态对中欧关系深入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在人权、涉港、涉疆、台湾等问题上,欧洲一些政客屡屡有不当言行,损害中欧互信友好和务实合作。
今日欧洲的深层心态是什么?
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简军波一言以蔽之——欧盟目前的基本心态是“不想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希望能够“独立自主”制定政策。
一些欧洲政要和学者认为,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给欧美传统盟友关系带来的伤害是不可逆的,且欧美关系实际上从奥巴马时代就已开始疏远。美国不与盟友商量从阿富汗撤军,美英澳不惜损害法国利益开展核潜艇合作,这两件事严重损害欧洲对美国的信任,对欧美关系所谓“正常化”进程伤害很大。
随着美国拜登政府继续实施战略东移,世界重回大国博弈时代,欧盟不能继续天真,要追求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一个最新佐证是,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在欧盟领导人非正式会晤上公开表示,为了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更加有效和自信,欧盟需要增强独立自主行动的能力。
在实际操作层面,欧盟正在各层面推进“独立自主”,如在国防领域推进“永久结构性合作”,设立欧盟防务基金;经济上促进产业链回流,减少对外经贸依赖;价值观上对外更强调人权和法治等。
欧盟为了保持欧中、欧美关系平衡,势必要微妙调整对华关系。欧盟一方面本就无意和中国搞全面对抗;另一方面需要保持“不选边”的立场和维护欧盟在中国市场利益,保证在与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竞争中国市场时不落下风。另外,欧盟在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维和、解决阿富汗等地区热点问题上需要与中国合作。
但在政治或价值观问题上,欧盟仍可能对华采取较强硬的姿态。这不仅包括对中国人权、少数民族和港台等事务可能加深干涉,还会在经贸关系中掺入政治因素,包括加强在中国对欧投资领域的安全审查、中国产品的人权和环保尽责调查等。
在欧洲关系中,随着德国进入后默克尔时代,中德关系的走向尤其引人注目。
生于西德、长在东德的默克尔在两德统一前不久步入政坛,执掌德国政坛16年,为德国留下了重要政治遗产。statista数据显示:默克尔执政期间,德国人均gdp增长43%,失业率下降一半至5%左右,破产企业数量减少,并保持了进出口贸易顺差优势、税收增长趋势,而国家债务也保持在稳定水平。在众多发达国家经济疲软的情况下,德国实现了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民生保障之间的平衡。
“危机总理”默克尔在东西方之间实践着重商、务实、平衡的外交,在不同制度之间寻求并拓展德国的发展空间和自主空间。在对华关系上,总体来说,默克尔是温和的、务实的,她以德国联邦总理的身份12次访华,是访华次数最多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之一。在美国总统拜登正式上台之前,默克尔坚持在2020年最后一天促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希望以此来延续和巩固欧洲以及德国的对华政策。
在美国全面遏制中国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默克尔时代的结束,现在的德国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联合执政,社民党主席朔尔茨出任“红绿灯”政府中的总理,不能排除中德关系之间的摩擦和交锋有可能会增多。
现在的中德经贸关系深度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使受疫情冲击,中德贸易额实现连续数年增长,中国连续数年保持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地位,而且2020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欧盟最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因此,长远来看,中德关系经济合作还是主流,真正具有战略眼光的有识之士还是会审时度势,把握时代脉搏,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共同推动中德和中欧合作。
除德国这样的“旧欧洲”国家外,还有一些体量并不是很大,但是近些年在外交层面与中国相处较为融洽的国家区域,那就是广义上的中东欧。这些国家处于旧欧洲与前苏联的中间地带,能够在欧洲内部发出相对独立的声音,支持中国跟本地区的合作,比较典型的有塞尔维亚和匈牙利。张昕指出:“要意识到欧洲内部利益跟诉求的多样性,并理性地加以重视。未来在对这个地区的经贸和政治关系的构建中,用好这些差异性,理解对方的经济跟安全关切,这应当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中英关系:容不得“两面下注”
曾经一度,中英关系被英国领导人形容为“黄金时代”,如今的中英关系却出现了一些困难。特别是今年以来,英国在中英关系上追随新上任的美国拜登政府,频频制造事端和对抗,将中英关系降至冰点。
在军事领域,伙同美国和澳大利亚构建奥库斯(aukus)军事同盟,大搞核潜艇军备竞赛,破坏国际核不扩散态势和地区安全稳定,航母编队远赴南海打着“自由航行”名义“碰瓷”;政治上,在涉疆、涉台、涉港问题上频频为反华分子和立陶宛等国反华政客张目;经济上,打着“安全”旗号打压侵犯中国企业正常商业利益。
这些都显示英国在政治舆论环境与战略评估的层面仍在对抗中国的道路上一意孤行,同时还妄图以“合作 竞争”的方式在摘经济果子同时侵犯中国主权安全根本利益,以向美国“邀功请赏”。而事实和历史会证明英国这些小算盘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英国首相约翰逊一方面称中国投资对于英国“经济和就业大有裨益”,表示“英国政府不应把所有中国投资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却声称,英国不应“天真地允许中国投资核电和5g等关键基础设施”,并表示在涉疆、涉藏、涉港等敏感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
事实上,这种“两面下注”的做法反映了英国并没有认识到造成当前中英关系困难和紧张局面的原因和责任,而是试图在摒弃相互尊重和政治互信的情况下妄想捞取经济利益的心态。
处在十字路口上的中英关系何去何从?
关键还是看英国能否以理性务实的态度看待中国,回到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轨道上来。中英合作的互利共赢本质是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2021年第一季度,中英货物贸易额达252亿美元,同比增长64.4%,中国持续保持英国最大进口目的地的地位。很多英国有识之士都提出中英关系的明智建议,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斯蒂芬·佩里表示,在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未来14年中国gdp有望翻倍的情况下,英国必须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合作才是出路。英国在后脱欧时代走上寻求新的国际角色和国家利益的过程中,只有摒弃冷战思维和意识形态偏见,走一条真诚包容各方伙伴的道路,才能真正有利于英国繁荣和吸引力。(记者 陈冰实习生 高曼)